】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解放军保温方舱部署高原边境 有许多黑科技
http://www.CRNTT.com   2020-11-17 11:50:57


 
  研发过程中,团队骨干李永有些想不通,觉得研发保温方舱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再加上一开始既没立项又没经费,他觉得干这活出力不讨好。面对李永的思想疙瘩,韩旭没有给他讲道理,而是鼓励他到雪域高原去走一走、看一看。

  当时,恰逢教员代职锻炼,李永主动报名前往西北高原代职教导员。3个月的朝夕相处,李永一次次被边防条件的艰苦和官兵的付出震撼着。

  离基层越近,越知道官兵所需;离战场越近,越了解打赢所需。从那以后,李永成了保温方舱攻关工作最积极的年轻骨干。

  如今,他们团队养成了一个习惯:一有机会就往雪域高原跑,一有时间就往边防连队跑。很多人因为高原反应严重,上吐下泻、头痛欲裂、睡不着觉,每次去一个来月都要“减肥”几斤。

  这些年,团队成员九上高原,两次出车祸。教授韩旭断了两根肋骨,副教授张华脸上留下了大疤,讲师王瑞海长期耳鸣眩晕。每次下高原时,他们嘴上都说再也不上来了,可一听要上高原又都抢着报名。

  这些天,韩教授带领团队深入一线对保温方舱进行升级改造。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一路上,听说是他们研发的保温方舱,官兵都自发地向他们敬礼。

  面对这一礼遇,团队几名成员又想起了韩教授说的那句话:“不走出实验室,不深入到基层一线,就找不准攻关的方向。你的心离基层有多近,确定的科研项目官兵就有多需要!”

  跨专业研发,他们是怎么成功的——

  “搞科研不可能万事俱备,既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又要有逢山开路的劲头”

  谈起当初的艰难攻关历程,很多人纳闷:跨专业研发,既没“户口”又没经费,他们是怎么成功的?

  这些事,团队负责人韩旭和张华记得很清楚:最开始不懂核心技术,他们就从边缘项目入手。看到高原上官兵嘴唇容易裂,他们专门给战士研发了一款唇膏;官兵巡逻缺氧,他们特意研发了“固体氧气发生器”……就这样,他们每年解决一小部分难题,一点点向核心技术进军。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现实面前,很多看似很小的难题,都曾让他们绞尽脑汁:原本12个人的研发团队,后来只剩下4人,他们只能“身兼数职”攻关。更难的是,每个人还要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他们经常是白天授课忙得团团转,晚上还得加班熬夜搞研发。

  这期间,他们还要完成多项国防防护工程的研究工作,忙忙碌碌。去北京申请立项,申报材料都是韩旭在火车上加班加点撰写的。

  至今,韩教授还记得那个情景:为了研发新型板材,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免费给多家企业进行板材测试,趁着这个机会摸透产品性能,积累研发思路。

  好不容易积累出适合高原高寒的新型板材理论数据,可因为没立项,他们一时无法进行实地生产试验。怎么办?是暂时搁置,等立了项有了“户口”有了经费再说?韩旭没有犹豫,他知道:搞科研不可能万事俱备,既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又要有逢山开路的劲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