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全国复工保持稳健 中国经济长期企稳趋势不变
http://www.CRNTT.com   2020-02-20 08:10:52


复工成为中国修复经济循环的核心基础。
  中评社北京2月20日电/在新冠肺炎冲击之下,复工成为中国修复经济循环的核心基础,也是市场前瞻经济金融走势的关键依据。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程实,工银国际高级经济学家钱智俊文章表示,根据测算,在剔除多重干扰效应后,2020年的复工进程呈现“慢节奏+新稳态”的双重特征。一方面,截至2月16日(正月廿三),全国复工进度约为42%,明显落后于去年农历同期和此前市场预期。另一方面,在短期波动之后,全国复工趋势保持稳健,各地复工速度正在趋同于新的均衡稳态,从而夯实了复工的长期路径。

  从两者关系来看,由于“慢节奏”以时间换取空间,疫情演进、防护保障、物流运输三大因素对后续复工的制约正在舒缓,因此“新稳态”有望在复工后半程延续。基于此,我们预判,虽然“慢节奏”或将引致经济增长的短期压力,但是得益于复工“新稳态”的助力,中国经济的长期企稳趋势不会动摇。在复工后半程,非金融的结构性政策有望成为发力重心,因地制宜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针对性优化农民工与中小企业的劳雇匹配,料将成为经济战“疫”精准施策的重要内容。

  复工测算:盯住流量,警惕低估

  文章介绍,考虑到时效性与准确性,我们选用百度迁徙指数衡量返工流量,从而对日频的复工进度进行测算。从理论来看,以2020年复工期间累计迁入量为分子,以2019年复工期间迁入总量为分母,所得比例即为2020年的复工进度。但是从实际来看,根据我们测算,以下三大效应将削弱2019年、2020年数据的可比性,从而对复工进度造成逾50%的低估偏误。因此,在本文研究中,我们对这三大效应进行了针对性的剔除。

  其一,“滞留效应”。根据往年经验,春运的前20天客流以返乡为主,后20天以返工、返校为主。2020年春运从1月10日开始,而本次疫情于1月20日进入暴发期,客观上导致部分客流中止返乡。例如,根据人民网统计,2020年春运前半程,客流量总体下滑11.9%。考虑到滞留人员可以就地复工,因此需要对分母(或分子)进行相应调减(或调增)。

  其二,“柔性效应”。虽然返乡、返工是春运期间占主流的“刚性出行”,但是跨城出游、购物、走亲戚等“柔性出行”亦客观存在。例如,根据2018年同程旅游大数据的统计,春运期间与返乡、返工无关的出行活动约占28%。不同于2019年,2020年春运期间,疫情迫使居民放弃了绝大多数的“柔性出行”,造成了百度迁徙指数的系统性下滑。因此,若不对分母进行相应调整,则将低估复工进度。

  其三,“返校效应”。2019年春运期间,返工流、返校流高度重叠,混杂于百度迁徙指数中。与之不同,2020年春节后,各地普遍规定学校不得早于3月初开学,因此当前的百度迁徙指数基本上只反映返工流的动向。由此,需要进行针对性修正,使2019年、2020年的迁徙指数在成分上具有可比性。

  当前进展:慢节奏,新稳态

  文章分析,基于上述方法,我们对当前复工进展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截至2月16日,一方面,全国复工节奏依然缓慢,大幅落后于去年农历同期和此前市场预期。但是,另一方面,在近期全国防疫举措不断加码的背景下,复工趋势并未出现明显波折,复工速度正在走向新的均衡稳态。

  其一,复工节奏缓慢,各地进度明显分化。

  从总量来看,截至2月16日(正月廿三),全国复工进度约为42%,而去年农历同期的复工进度已经高达94%。由此,今年的复工速度不足去年的五成,整体进度明显落后于此前市场预期。从结构来看,全国省级(直辖市)经济12强的复工进度分化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包括上海(50%)、四川(50%)、广东(45%)、北京(41%)。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主要得益于相对高效的城市治理和防疫保障能力,而四川作为全国劳动力输出第二大省,其本地企业主要依赖当地就业,从而降低了复工难度。

  第二梯队包括河北(37%)、湖南(37%)、河南(36%)、山东(35%)、江苏(34%)、福建(31%)。

  第三梯队则包括浙江(21%)、湖北(15%)。 其中,湖北作为疫情中心区,复工进度或将持续低迷。而浙江主要是兼具了重疫情、高劳动力输入的双重属性,因此复工进度遭到显着拖累。

  其二,复工趋势稳健,边际速度走向稳态。

  虽然当前复工节奏缓慢,但是其时序走势已初步展现两方面的稳健性。从总量来看,全国复工进度的曲线在总体上沿趋势线延伸,并未出现大幅波动。其中,在2月2日(正月初九)前后,复工进度曲线略有趋缓,此后则逐步回归趋势水平。这表明,在统一延期的春节假期之后,各地自行实施的新一轮延期复工措施,实际发挥了“削峰填谷、错峰复工”的效果,而未打断复工的总体趋势。

  从结构来看,1月25日至2月9日,对于复工进度的边际增速而言,不仅每个省市的自身数值波动较大,而且各省市之间的差异亦非常明显。而2月10日以来,一方面是各省市自身的速度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各省市的复工进度曲线从交错杂乱转变为大致平行。这表明,在经历初期的调整之后,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在逐步适应“防疫战争”的特殊状态,各地复工的边际速度开始趋向于一个相对统一的、新的均衡稳态。

  值得强调的是,上述总量层面的稳健趋势与结构层面的稳态速度相互验证,具有重要的前瞻意义。这意味着,未来即使少数省市的复工速度发生异动,一方面其自身在经历短期调整之后,将大概率回归均衡稳态;另一方面其他省市仍将“锚定”于稳态速度,总体而言不会大幅改变全国的复工速度。因此,在当前“防疫战争”的相持阶段,只要不发生系统性冲击,全国复工进程的长期路径料将相对坚韧,为未来的进度预测提供了逻辑基础。

  未来前景:时间换空间,风险正消减

  文章称,承上所述,这一均衡稳态延续的前提,是不发生新的系统性冲击。这些冲击既可能源于疫情的新变化,也包括疫情期间经济循环所面对的新梗阻。复工的“慢节奏”虽然增加了现实的经济压力,但是也在客观上起到了时间换空间的战略作用。得益于此,在以下三个核心层面,未来发生系统性冲击的可能性正在降低。

  其一,疫情演进。

  作为决定性变量,当前新冠肺炎的疫情演进正呈现两大积极信号。

  第一,疫情传播趋于平缓。2月3日至2月16日,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的新增确诊病例出现13连降,疑似病例的增量和总量也开始逐步下行。

  第二,“错峰复工”安全性得到验证。根据医学研究,新冠肺炎潜伏期的中值为3天。自2月9日全国多个省市“错峰复工”以来,至今已有一周时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人口流入的重点城市未出现大规模的疫情反覆。

  这表明,在当前“错峰复工”和严密防控的配合下,出现下一个“武汉”的可能性已大幅下降。由此,传播动力学研究所推断的基准情景发生的可能性正在上升,即新冠肺炎疫情有望在2月末迈过高峰期,在5月末基本平息。这一过程中大概率不会对复工产生新的系统性冲击。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