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5月11日电/经济日报发表李海林的文章说,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经之路,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与广大群众对良好生活环境的愿望高度契合。做好农村垃圾分类,面临着怎么分、谁来分、可持续、如何管四个难题。
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任县在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基础上,把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场硬仗来打,选择了40多个村作为垃圾分类试点,探索形成了一套“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运行机制,实现了“群众便于接受、财力可以支撑、易于面上推广、长期能够持续”的良好效果,走出了一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新路子。
做好制度设计,破解“怎么分”的难题。任县在总结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围绕破解“垃圾怎么分类、怎么处理、怎么运输”这道难题进行深入研讨,并经历了“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探索形成了群众认同、易于接受的“双四分”垃圾分类法。
第一个“四分法”,就是把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第二个“四分法”,就是以生活垃圾“四分类”为基础,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分类处理”的全链条垃圾分类模式,农户把分好类的垃圾投放到家中具有明显标识的分类垃圾桶内,由第三方公司派保洁员每天两次上门收集,将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可堆肥垃圾粉碎处理后用于高温堆肥或制作沼气,不可堆肥垃圾经中转站压缩处理后,外运到垃圾处理厂焚烧发电,有毒有害垃圾交专业公司集中处理。
注重强化保障,破解“谁来分”的难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引进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负责垃圾分类,政府由“花钱养人”转变为“购买服务”,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真正实现了高标准处理、高效率运转。其中,在人员配备、资金投入、设备配置和设施完善方面,都建立起长效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垃圾有人来分、有钱运营、有地方处理。
着眼习惯养成,破解“可持续”的难题。垃圾分类难,难在长期坚持,贵在养成习惯。群众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只有引导群众广泛参与、长期坚持、形成习惯,才能取得良好成效。对此,任县探索实行“三周工作法”,促进群众养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第一周,现场示范,提升分类能力。第三方公司派保洁员逐户上门发放分类垃圾桶和分类指导手册,现场演示,手把手指导。第二周,重点帮教,增强分类意识。对认识不到位、分类不正确的农户,村干部进行一对一教育指导。第三周,褒先促后,激发群众动力。由第三方公司组织保洁员对分类较好的农户,通过发放日用品等方式进行奖励,对分类较差的进行点对点培训指导。同时,为增强村民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做到“愿意分”,通过“两杆秤”调动群众回收利用的积极性:保洁员一杆秤,上门对农户家的可回收垃圾,以高于农村废品收购价格进行称重收购;垃圾中转站一杆秤,对保洁员收购的可回收物进行称重,集中出售给废品收购站,差价补贴给保洁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