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90后“海归”回乡当农民
http://www.CRNTT.com   2018-05-27 11:09:57


  中评社香港5月27日电/1992年出生的师鹏飞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习时,村里人觉得他至少也能到大城市找份工作甚至留在海外,可没想到,他毕业后却回村当了农民。

  新华社报道,师鹏飞所在的河南省尉氏县岗李乡独楼马村是中国中部的一个传统农业村落,曾经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2014年,毕业归国后,师鹏飞先是流转了村里的100亩地搞散养猪和蔬菜大棚,结果之前从未搞过农业的师鹏飞赔得一塌糊涂。

  “当时回乡搞农业,自己心里也没谱,但总觉得农业有潜力。在欧美国家,农业标准化和集约化程度很高,而中国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村里还是传统种植,效率和附加值都很低,我想改变这些。”师鹏飞说。

  随着中国工业的大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一度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撂荒”现象。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农民,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定居城市。

  师鹏飞当的农民跟村里的“老农民”不一样。学习工商管理的师鹏飞2015年下半年开始调整,“得先配团队,收揽懂农业的人才。”师鹏飞高薪聘请了广东海洋大学毕业专攻澳大利亚龙虾和台湾泥鳅养殖的王勇、动物防疫中专毕业的22岁小伙儿卢万冲、食用菌专家黎天明、农业管理专家赵子旭,这些团队成员年龄都在40岁以下,正值干事创业之年。

  现在,师鹏飞已经流转了1600亩地,掌握了澳大利亚龙虾和台湾泥鳅的育种技术,此外,蘑菇已是供不应求,大棚葡萄、樱桃等观光农业产品也欣欣向荣。师鹏飞的农场从去年开始盈利。

  “流转土地的租金是1500元每亩,如果不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不面向高端市场,根本顾不住本。”师鹏飞说,“我的目标是将农场打造成农业科技企业。”

  农业部数据显示,目前,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已经超过1400万人。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2000万,他们成为现代农业先导力量,不仅有力地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问题,而且将擎起中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旗。

  现在,独楼马村以及周边几个村的老人、妇女等闲散劳动力都成了师鹏飞农场里的农业工人,工作一天能收入80到100元钱。看着师鹏飞的农场搞得这么红火,许多村民们夸他是个“大能人”,甚至还有两户农民模仿他也搞起了家庭农场。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