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秦皇岛训练基地初具规模,中国体育的迅猛发展使得基地需要承载更为重要的任务。1992年,国家体委在秦皇岛训练基地建立中国足球运动学校。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大幕拉开,率先市场化的甲A联赛渐渐走入国人的生活,1995年原国家体委决定合并训练基地和中国足球学校职能,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对足校和基地进行全面管理。1996年中国足球学校正式招生,基地迎来了中国体育职业化浪潮中的第一次转型。
转型,再转型
“足球最辉煌的时候,就是2002年中国足球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的那段日子,几千名孩子背著书包来足校报名,盛况空前。”史永胜回忆说。
那段日子,让足校教职工头疼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学员太多,场地有限,这些“幸福的烦恼”督促着大家自己动手开辟训练场地,甚至学校里的仓库都被改造为宿舍。
足球的好日子持续了好几年,但中国足球由专业化向职业化的转变历经几重波折:国字号球队的成绩始终糟糕,联赛中的问题也一次次让球迷失望。中国足球学校也面临全新的转型——伴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大潮,新建运动员公寓、运动员餐厅、综合训练馆等一大批工程相继完工,制约服务保障能力的硬件条件全面升级,足校渴望一次开拓眼界的观念转型。
这次转型,训练基地捕捉到了中国体育发展的精确脉络,开辟出新的训练场地供冬季项目国家队使用,以适应国字号队伍冬奥会备战的需求。
“我对秦皇岛基地已经快比对自己家熟悉了。”曾在索契冬奥会上获得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银牌的徐梦桃说起自己和基地的感情,简直“可以写本书”。“2007年,我们就来这里进行体能训练,那时基地还没有我们队伍的水池,现在完全建好了,除了固定时间段要去雪上进行专项训练,我们每年在这里大概4个月,跟基地的工作人员和老师都很熟了。我觉得自己从进国家队开始,就是和这个基地一起成长起来的。”徐梦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