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三次旅游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8-10-15 14:10:19


  中评社北京10月15日电/ “太行山大峡谷的旅游改革早就开始了。”山西壶关人说。

  走进太行山大峡谷,两侧山峰绝壁耸立,茫茫林海郁郁葱葱。碧波荡起,一艘艘快艇在水面疾驰,奔向峡谷后山。太行山的巍峨雄壮一览如斯。

  分拆拍卖促起飞,但同质化竞争接踵而来

  世纪之交,山西省长治市的国家级贫困县壶关县想搞旅游。当地确实有旅游资源,而且很优质。壶关县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靳海棠拿笔在白纸上比划,从县城画一条直线出来,县城东南方向一条长达50公里的峡谷路线,又分为若干个枝杈,“每个枝杈都是一条沟,有些当时已经小有名气,都能建设成独树一帜的旅游景点。”

  可是县里没钱。2001年,县里变换了思路,把大峡谷的每个“枝杈”拆开,将承包权出让给个人或企业。就这样,大峡谷里的十大景区,经营权分别归属当地的华阳集团、壶化集团、电力公司等,各算各的账、各打各的牌,很快就风风火火地闯荡市场了。

  这在壶关绝对是大事。现在耳熟能详的八泉峡、红豆峡、黑龙潭等景区,当时“平均几万块钱”就可以承包了。经过十多年快速发展,来大峡谷游玩的“峡客”越来越多,2013年景区资产估值,从12年前的200万元增长至4亿多元。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首先是游客体验急需改善。“每个景区都卖门票。出了这个景区的门,走几步又得重新买那个景区的门票。”靳海棠介绍,10个景区的门票加起来475元。

  不仅如此,很多人看完10个景区,却发现其实“都差不多”。“同质化问题严重,都是峡谷、泉水等太行山自然景观。开发时,各家也没有想过差异化经营。”工作人员冯建议说。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