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重构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
http://www.CRNTT.com   2023-06-23 09:05:27


  中评社北京6月23日电/当前,世界各国已不再把粮食增产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唯一目标,而是越来越重视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发挥农业多功能性。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重构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集约化农田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前途的解决方案之一。
  
  经济日报发表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杨殿林文章表示,集约化农田长期大面积、单一化种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造成农田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障碍,如生产力下降、养分循环失衡、传粉能力下降、病虫害多发等。建设生态田园是基于生态系统管理方法,通过农田生态系统整体设计和重构,协同增强集约化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控制、土壤肥力提升、固碳减排、水源涵养、侵蚀控制和可持续产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气候异常条件下抗逆缓冲能力,持续推进农田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促进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近4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与农业集约化叠加使全球昆虫丰度减少近50%和物种数量减少27%,欧洲野生蜜蜂和蝴蝶种群分别下降31%和37%。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加强农田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有益于持续控制农田有害生物、减少农业化学品投入、调节土壤生物群落、发挥农田多功能性以及保持农作物稳产高产,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多项研究表明,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天敌控害作用占40%以上,作物自身的抗性和其他生态因子的调控作用占45%以上,即天敌与抗性的综合作用超过80%。农业生物多样性支持害虫控制和授粉等多项生态系统服务。
  
  国内外实践证明,建设植被缓冲带、生态沟渠和乔灌草斑块等农田生态基础设施不但没有使粮食产量下降,而且因增加农业生物多样性、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使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提升5%至10%,温室气体排放减少15%至25%,综合收益提高10%至12%,实现集约高产、节本增效、低碳环保、农民增收的目标。自2014年起,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开展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农田生态强化关键技术研发、集约化农田生态系统构建,持续进行农田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动态变化的长期跟踪监测,集成创新“田内条带轮间作—田边生态廊道构建—田外非农斑块生态修复”技术模式,在山东、湖北、陕西和天津等地建立了不同规模的生态田园示范区,为集约化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