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http://www.CRNTT.com   2018-12-16 10:51:27


 

  随后,“包产到户”这个农民的伟大创举,迅即以燎原之势在全国普遍推行,并很快进一步演化为简单直接的“包干到户”,也就是“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后来的文件,把“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等都归纳为“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全称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集中释放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一举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1982年至1986年连续5个“中央一号文件”,以“可以、可以、也可以”的灵活性,推动农村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并不断提出放活农村工商业、放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多种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的政策措施。可以说,正是农民的“闯一闯”,中央的“试一试”“看一看”,促成了农村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

  记者: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带来了物质生产成果巨大积累,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制度供给,怎么看40年农村改革开放的制度性成就?

  宋洪远:全面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一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

  全面放开农产品流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制度。分品种、分领域逐步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实行多主体经营、多渠道流通和自由购销,同时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支持鼓励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不仅是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调整、农产品市场供应的日益丰富,更有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户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蓬勃发展。

  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相对封闭,农村人口非农就业和向城市转移受到限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门逐步打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加强农业支持保护,废除农业税,实行农业补贴;着力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普遍建立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救济制度。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