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4日电/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产业。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这为新发展阶段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建设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仅有利于拉动有效投资、挖掘内需潜力、促进产业升级,而且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就业、增强可持续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能力。
整体水平跨越式提升
经济日报发表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魏际刚文章表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的持续发展,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基础设施规模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综合效益持续显现,长期存在的供需矛盾得到缓解,许多领域的瓶颈制约得到消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一方面,实现了规模化、网络化发展。中国“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加快建设,“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地市、覆盖重要县市”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为主体的内河航道体系加快形成,现代化国家综合机场体系加快构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约528万公里,公路密度约55公里/百平方公里;中国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5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2.8万公里;境内运输机场达到248个。同时,中国现代信息通信体系逐渐完备,能源领域和水利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日趋完善。
另一方面,服务能力与水平持续增强。中国铁路客运周转量、货运发送量、货运周转量、运输密度均居世界第一位。以国家高速公路为主体的高速公路网络已经覆盖了98.8%的城区人口20万以上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连接了全国约88%的县级行政区和约95%的人口。航空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2%的地级行政单元、88%的人口、93%的经济总量。2021年,中国平均每天有超过6.9万艘次船舶进出港,飞机起降2.68万架次,快件处理接近3亿件。
与此同时,中国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在一批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部分领域发展水平跃居世界前列。
新形势提出新要求
文章指出,中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需要看到,中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还面临不少挑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上还有“欠账”,无论从量上看,还是从质上看,我们与发达国家都存在差距。基础设施发展总体上比较粗放,系统性、联通性、协同性还不够强,综合程度较低,各类基础设施之间尚未形成统一规划、分工衔接与功能互补的良性关系。基础设施建设结构尚不合理,过剩与短缺并存,重硬件轻软件、重干轻支、重客轻货等现象依然存在。空间布局尚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基础设施的可获得性和服务均等化有待加强。一些重要基础设施的服务保障能力不足,精细化、系统性管理能力有待提升,国际竞争力也有待增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产业互联网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