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30日电/据人民网报导,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2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3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6.5%,高于GDP增速(5.5%),居民消费能力持续提升,消费需求由“有”向“好”转变。消费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款式、性能及品牌等附加功能。在耐用消费品领域,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及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家庭饱有量趋于普及,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下,这些产品逐渐转向智慧化,产品功能更加多元,能够提供更加便利、健康、舒适的体验,提高生活品质。因此,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电子产品消费的若干措施》,推动居民消费提质升级,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
作为电子产品消费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居民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潜力。一是农村家庭在洗衣机、空调等产品拥有量达到97%左右,冰箱、彩电等产品也正在向智能化升级;二是90%以上农村家庭拥有至少1部智能手机,随着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0%,5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覆盖,对家用电脑和智能手机需求仍有较大空间。由于电子产品具有知识、信息和技术密集型特征,往往单体价位较高,使用方法和操作方式也有一定门槛,对购买者和使用者来讲都属于“大件”商品,购买方式更为慎重,农村居民也更多是到城里大商场购买,在满足需求方面便利性较差,因此推动电商平台下乡、鼓励大型商贸企业渠道下沉,将对电子产品下乡产生积极作用。
为此,应进一步健全农村流通网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购物的便利度、可靠度,减轻购买心理顾虑,提升消费质量。具体来看,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村流通网络基础设施供给水平。
大幅度增加农村流通设施投入,鼓励农村地区构建一体化的营销网络,完善商品配送体系;优化和完善农村地区双向流通设施,健全城乡地区的商贸流通服务基础设施,通过统一规划、政策性引导及信息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城市和农村流通资源有序流动,提高农村流通设施供给水平,有效提高流通效率。
二、完善末端配送体系,提高电子产品购买时效性。
一是加大对农村流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提高网络宽带普及率,加快提升农村宽带网络运行速度。建议以村组为行政单位,设立信息服务站,培养村民的网络购物习惯,同时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下设引导员指导村民进行网络购物,熟悉流程,提高网络购物率。
二是整合并利用邮政、供销、交通等物流资源,推进县级仓储配送中心、农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的建设,形成村镇物流网络规模效应,提升村镇末端配送服务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