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新时代两岸民意冲突的话语特征及弥合机制探析
http://www.CRNTT.com   2019-07-16 00:12:35


 
  三、两岸民意冲突的解决路径

  既然两岸民意冲突主要反映为话语符号的差异并折射出双方政治情感的迥异,那么对它的化解办法就和一般性的群体冲突有所区隔,而是需要突出它的话语特征并将之纳入两岸关系的融合发展进程中去。话语理论的核心要义是揭示出话语现象背后的权力争夺和意识形态规训特质。因此,话语冲突的化解也就离不开话语权力的合理配置和意识形态的再次建构。就目前两岸民意冲突的“鸡同鸭讲”话语格局而言,一方面要重视两岸话语民主与话语权力的关系,认识到只有通过话语民主,才能凝聚起相应共识,也才能够使得多方对于两岸话语求得相应一致的表达;另一方面要及早建立一种新的两岸意识形态,进而以此为意义核心来催生出两岸民众间的新话语体系。

  1、促成关心台海事务的公共群体茁壮成长。从上世纪80年代两岸恢复人员往来为发端,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台海之间形成了一个瞭解台湾、熟悉大陆也关心两岸关系的公众群体。就大陆而言,在2008年开放对台个人游之后,去过台湾的大陆游客对于台湾的认知和感受从过往的教科书已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切身感受,而他们在返回大陆之后的述说和记录又通过新兴媒体获得广泛传播,进而产生扩散效应。“公众是民主的关键”,没有一个关注台海局势,并深刻体会到当前两岸政治话语滞后性、消极性并对其僵化教条表示高度不满的公民群体⑫,那么,两岸民间话语的公共领域就只能是“空中楼阁”。现在值得欣慰的是,这样的公众群体开始越来越多。而且就这部分群体的人员构成而言,大多属于中产阶层,“公民独立财富意识的建立和自由政治意识的建立,前者为社会从国家生活中分离出来奠定了个体性经济基础,后者为国家给予社会生活更大的生存空间提供了个体性政治动力”。从这些看出,在两岸推动产生充当两岸政治话语再讨论的公民群体就显得尤为必要。他们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内心反省对当前的话语桎梏提出了质疑,将来在这些群体上产生的话语产品可能会成为两岸政治话语的新产品。

  2、提升两岸交往中的民间对话平台的功能作用。“两会”、“国共论坛”、“海峡论坛”都可以视为在不同层面上的两岸话语机制,也承担着相应的话语功能。“两会”更多的是作为官方话语的“组织和控制机构”,“国共论坛”成为两岸政党话语的“生产机构”,而“海峡论坛”则是包含了两岸社会各界畅所欲言的话语平台。然而,无论是从规模、时间和层次上,两岸民间平台对于两岸话语格局上都尚且处于弱势地位,并不能真正扮演台海事务中话语输入者的角色。因此,两岸目前还需要积极探索有助于两岸民间政治话语的良性发展对话平台。正如2013年的第11届两岸关系研讨会上,时任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就提出的:“当前,由两岸民间开始对话,是一条可行途径。”⑬

  3、两岸关系的网络舆论健康良性发展。两岸关系的网络舆论就是一个对于两岸政治事务进行评鉴和批判作用的“虚拟公共领域”。两岸民间话语得以传播扩散的公共舆论,从早期的报刊杂志的纸质媒体向电视广播的电子媒体、最后发展到现在的移动通讯网络媒体,在这一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一步步突破了官方对于两岸话语的信息控制和支配,无论是发言者和受众群体都相比以前有了从量到质的转变。可以说,由这样的公共舆论释放出的两岸政治话语已经在台海之间形成了另外一条“生产、组织和控制”的生产线。大陆的线民可以在台湾的PTT论坛展开辩论,而岛内的政治人物也相继出现在大陆的社交网站上对两岸关系发声,体现了诸如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在两岸政治互动中的新趋势和新走向。以上都能说明两岸政治话语已经不再局限于学者专家间的一较短长,民众正在这些新兴媒体上讨论著“‘两制’台湾方案”、“两岸一家亲”、“和平统一”,并在这一过程中对自己重新予以政治社会化。

  4、重构爱国主义的两岸意识形态

  建立两岸之间的新话语,首先就是要确立一种新的两岸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与目前的意识形态要有着根本的不同,从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上讲,对两岸之间的现状它要能够提出批评,具有改变当前台海未统一的诉求;在两岸的未来前景上它要能够勾描出两岸中国人在统一之后的美好蓝图,在实现这一前景的具体战略上它还应该能保证运用一种阵痛最小的方式。根据这一要求,可以将爱国主义作为两岸之间的新意识形态。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正向的民族主义,具有凝聚民族意识、动员国家资源的作用。在两岸之间,提倡用爱国主义来化解两岸冲突,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这是因为从爱国主义出发,必然会对当前的两岸现状提出改变的强烈愿望,而统一之后的国家强盛、民众安乐也契合两岸中国人的生活需求,同时,在爱国主义的渲染下,也可以激发两岸之间放弃固有偏见,正是出于以上考虑,爱国主义才能担负起重新建构两岸新话语的意义核心。

  要使用爱国主义来化解两岸冲突话语,并不是简单地将过往的民族主义动员话语作为两岸词汇,而是需要将爱国主义自身进行一番脱胎换骨的话语调整。首先,是爱国主义的自身话语需要知识更新。在构成爱国主义的词汇、主题乃至于叙事结构上都要做出相应调整,对“中国”、“中华民国”、“中华民族”、“统一”等词汇进行必要的调整。其次,在主题上,以往的爱国主义主要是激发悲情意识,刻画中华民族的危机感,强调外国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形成的主要因素;但这和平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和大陆的历史记忆不一样的台湾,这样的爱国主义主题并不能取得很大功效,它需要调整为两岸中国人团结起来,共同创造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的爱国主题。再次,在叙事结构上,可以更多地去淡化悲情意识,减弱仇恨情结,更多地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明的灿烂和未来世界的竞争格局来增强两岸中国人反独促统的向心力。最后,在话语符号上,两岸中国人都应该保持宽容,对体现对方的政治符号做相应的灵活处理,树立起最能包容两岸中国人政治情绪的象征符号。

  四、结语

  当前两岸民意冲突所折射出话语张力并不是语言意义的误区所造成的,它实际上涉及到两岸关系的核心即台海事务的诠释权和界定权以何为准、以谁为尊的根本问题。话语对于现实的建构性特征决定了要实现两岸民间交流互动的深入发展,就必须要建立起有益于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新话语。未来的两岸民间话语既不可能成为少数人密谈的旁听者,因为那只会在话语霸权的彼此指责中陷入以前的泥淖;也不会发生在多数人的争吵中,那又只能在滔滔民意纷争中失去了达成任何共识的可能;只有那些真正投身于两岸事务,并且能够产生真实性和有效性的两岸话语,从而影响台海政策的参与者,才能成为这个剧场的演员。

  注释:

  ①台湾演员宋芸桦在采访中自称台湾为“最喜爱的国家”,在遭到大陆民间的强烈抨击之后该演员予以道歉,称“我是中国人”、“中国是我的祖国”,但这又在岛内遭到民意揶揄,称其“触怒中国网友,玻璃心碎群抵制”,她的道歉“为了钱不认自己故乡”。

  ②林嘉诚,朱浤源:《政治学辞典》,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年,第60页

  ③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

  ④郝思锑:《国际政治分析架构》,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2000年,第591页。

  ⑤刘小燕,张萌《国际规则构建中的政府话语冲突:内涵、机制与效果》,《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7期,154页。

  ⑥[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戴光年译,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页。

  ⑦王鹤亭:《两岸政治定位的分歧处理及建议》,《台湾研究集刊》:2009年第2期。

  ⑧《舍勒选集》,刘小枫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308页。

  ⑨关于“玫瑰假设”具体参见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林荣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187页。

  ⑩刘国深:《试论百年来“台湾认同”的异化问题》,《台湾研究集刊》:1995年第3/4期。

  ⑪[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戴光年译,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第107页。

  ⑫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⑬新闻报道:《张志军就解决两岸政治问题提出三点看法》,新华网:2013年3月2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22/c_115120340.htm?prolongation=1。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7月号,总第259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