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接受记者专访
http://www.CRNTT.com   2020-07-20 10:01:35


 

  特别是今年进入汛期以来,国家文物局密切关注各地汛情,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向相关省份发出电话预警,随即印发关于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全国文物防汛安全工作做了具体安排,要求各地要保持高度预警状态,密切关注汛情,全面排查可能面临的灾害险情,整治安全隐患,周密组织防灾减灾工作,妥善做好受损文物后续保护工作,搜集、保存好文物构件或者部件,组织文物修缮、修复,将文物损失降到最低。向文物受灾严重的四川、湖北、广西、安徽、江西、湖南、重庆等省份,拨付文物应急抢险资金350万元。

  按照国家文物局要求,各地文物部门成立防汛抢险应急组织,启动汛期文物安全应急机制,全力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和受损文物善后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局将密切关注和督导各地文物防汛安全工作情况,并将根据各地文物受损实际,在灾后文物修缮修复经费和技术上给予重点指导和支持。

  记者:防灾减灾是文物安全的长期任务,也是当前的紧迫工作。请您谈一谈文物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重难点问题。

  宋新潮:洪涝等自然地质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古老的文物建筑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显得尤为脆弱。一方面,文物本身防灾抗灾能力弱。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年代悠远,犹如历史“老人”,千百年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影响,抵御自然地质灾害能力弱。历史上许多文物建筑毁于灾害,或者历经数次灾后重建保存至今,如,此次洪灾中被冲毁的安徽黄山屯溪镇海桥历史上多次因洪灾受损重修重建。同时,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主要建筑材料为木材、砖瓦等,尤其是一些革命旧址,多为祠堂、民居建筑,建筑等级不高,容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另一方面,极端天气增大文物安全压力。文物分布区域复杂,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沟谷区域,受自然地质灾害影响较大。今年入汛以来,南方多省持续强降雨,江河水位偏高,一些上游水库泄洪排涝,河流中往往裹挟大量泥沙、杂木等,大流量、高流速洪水堵塞、冲击、冲毁古桥,洪水长时间浸泡、淤埋古建筑,致使文物受损严重。

  从目前研究状况来看,防灾减灾技术研究不足。我国文物、建筑学界对文物建筑的保护研究集中在建筑格局、形制、结构等方面,对文物自身具有的防灾抗灾功能作用关注不够,未能形成系统的文物防灾理念和技术体系,文物修缮中防灾减灾措施缺少针对性指导,许多文物自身的防灾抗灾功能尚未很好发挥。除此之外,防灾减灾整体能力不强。一些地方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未得到应有重视,文物防灾减灾尚未作为重要和专项内容纳入地方自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当中。同时,各地基层文物部门和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队伍建设薄弱,人员力量普遍不足,防灾减灾物资装备保障不够,缺乏有效抢险救灾专业力量,面对重大自然地质灾害,文物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工作就显得力不从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