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1日电/日前,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增发国债资金全部通过转移支付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
之所以增发2023年国债,主要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京津冀、东北、河南等地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各类极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暴露出我国在防汛防洪和救灾应急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方面仍存在较多短板弱项。8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明确要求,抓紧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尽管年初预算已经安排了相关资金,但难以满足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需要。增发国债之后,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预计财政赤字率将由3%提高到3.8%左右,政府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整体风险可控。
事实上,年中增发国债调整预算在我国并非首次,1998年至2000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冲击,我国曾连续3年进行年中预算调整。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有时也会在年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一些预算调整。总的来看,增发2023年国债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财政作为国家治理之基保障重点支出的导向,意义重大。
首先,增发国债资金立足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优先支持医院学校、养老托育、公共体育文化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项目,以及提升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和监测预警水平等补短板、惠民生项目,做到了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优先。
其次,增发国债资金重点支持领域恰是基建投资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投资规模大、公共效益高、产业链拉动效应强的特征。相关投资在补短板、惠民生的同时,可为年底和明年提供增量基建资金供给,扩大有效投资和国内需求,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宏观经济环境,增强经营主体发展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