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7月8日电/油锯轰鸣,一棵棵老油茶树应声倒下;挥臂扬锄,一株株新油茶苗栽入坑中。看着自家油茶林焕然一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归东村农民石兴荣舒了口气:“老树改造,效益翻番,好日子有盼头了!”
三江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受限于自然资源条件,当地贫困程度较深,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瓶颈。脱贫攻坚,山区怎么干?
瞄准效益转型,三江利用山地优势,发展高效油茶、鱼稻共作等现代农业,在“山坡地”“半分田”里做好增收文章,一座座“绿色银行”点燃了山区脱贫的希望。
砍老种新,产量倍增,油茶林焕发新生命
在归东村,许多村民像石兴荣一样,以前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苦日子。
“我家有两亩老油茶林,60多年树龄了,产量低,每亩一年产油不足10斤,自家用都不够,更不要说赚钱了。”石兴荣说,年年上山捡茶籽,费时费力,想砍掉它们,外出打工,又下不了决心。“都知道要改种新品种,可是改什么,怎么改,心里没有底。”
油茶是三江县农民的重要产业之一,全县油茶林面积60多万亩,人均油茶面积接近两亩,可谓“家家户户种油茶”。但油茶从整地、看管到采摘都需要大量劳力,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不少村子都是留守老人妇女,难以管护。加之茶树树龄高,产量较差,种植效益日趋下滑。
提升传统产业,县里实施油茶低产改造工程,每户一亩补贴2750元,通过“砍老换新”,实现油茶产业的升级换代。
石兴荣算了一笔细账:“新品种油茶4年后挂果,8年后丰产,只需按期施肥,丰产后每亩可产油100斤以上,两亩产值就有1万元。”
油茶改造需要大量人工,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归东村63岁的贫困户李付松说:“有专业服务队上门服务,油锯、油钻齐上阵,农民不用发愁了。”今年他家5亩老油茶林全部“砍老种新”。
同乐乡党委书记龙善介绍,油茶专业服务队由党员干部带头,留守在家的青壮年是成员,村集体提供小农机,为村里缺劳力农户统一服务。“农户不用掏钱,服务队工资由政府补贴,不仅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还为不少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归东村专业服务队队员龙金元说:“我们服务队共15人,分3组,有三台油锯和两台油钻,砍、挖、种全部机械化,一天起码可完成两亩,既轻松又高效。目前村里有不少订单,手机都变热线电话了。”
去冬今春,县里各乡镇组建了油茶专业服务队,完成油茶品改面积6万余亩。目前油茶产业已经覆盖全县所有村、33万农村人口,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其中贫困户覆盖率达61.36%,成为增收脱贫的保障。
鱼稻共生,一田两收,农民收入实现翻番
在良口乡晒江村,连片的水田如同一面面镜子,鱼儿在水中畅游,全村八成农民都掌握了鱼稻共作技术。
村民欧成刚说,鱼稻共作发展了这么多年,大家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传统鱼坑偏小,稍有暴雨,村民就担惊受怕,生怕养的鱼被山洪冲走。种稻要打虫、晒田、收割,不断将鱼转移,稍有不慎鱼儿就会遭殃。
县水产畜牧兽医局专家调研后,专家上门讲技术、定方案,鱼稻共生,一水两用,一田两收,亩均增收3000元。许多村民积极响应,今年给晒江村里追加了400个鱼坑建设指标。
好项目如何快落地?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莫善康说:“以往要求农户统一硬化鱼坑,不少农户缺劳力,或路途远,不便运送砂石水泥等材料,影响项目推进速度。”今年县里鼓励群众就地取材,用木板或竹子围框,然后往框内填泥围成鱼坑,能减少施工难度,保持稻田原生态,又能让农户在田埂上搭棚种果蔬,为鱼儿搭建“避暑山庄”,真正成了立体生态综合种养。
扶持政策跟进。今年县里调整了鱼坑建设奖补标准,鱼坑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的,给予硬化补助1000元;只用木板围挡的,每个鱼坑补助800元;对新建标准鱼坑,一次性补助鱼苗200尾,对养螺示范点,每亩补助螺种50公斤。
良口乡和里村杨卫德刚在稻田建了鱼坑,他算了一笔细账:“以前没有条件,只能养鲤鱼,无法养草鱼,每年亩产鱼不足30斤。如今用上新技术,可常年养鱼,我去年管理得好,亩产量达到102斤,每亩收入2000元。”
为更好指导农民鱼稻共作,三江县制定了图文并茂的技术标准、学习手册,通过微信、发放资料、开办培训班等办法,送技术上门,让村民心中有数。针对缺劳力的农户,发挥村级产业服务队作用,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鱼坑建设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确保鱼稻共作任务稳妥推进。
县里出台时间表,推广“优质稻+再生稻+鱼+螺”稻田综合种养。目前,全县种稻养鱼面积达7.5万亩,高山鱼稻年产量2656吨,年产值1.21亿元,高山鱼稻(再生稻)年产值1500万元,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已覆盖70%以上的贫困户,贫困人口每人年增收1000元。
因地制宜选产业,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打木桩、装模板、铲田泥、筑田基…近日,八江镇组织机关党员和驻村工作队员在八江村稻田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干部卷起裤脚,跳入泥田,与村民一道挥锄弄铲,开挖鱼坑。“干部参与鱼坑建设,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八江镇副镇长石广民说。
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引领。“裤脚上多点泥,村民才会把干部当成自家人。”柳州市委常委、三江县委书记袁东升说,当前县里处于脱贫攻坚期,实现乡村振兴关键期,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让农民口袋更鼓,需要基层干部扑下身子,扎根乡村,因地制宜选出当地有潜力的产业。
“山下美村庄,山上绿银行,人间仙境地,携手奔小康……”近日,八江镇布央村仙人山茶园内歌声飞扬。茶农陆静能说:“有了干部帮扶,这一山接一山的茶园就像是建在山上的‘绿色银行’,每次采茶时都想唱歌。”
“布央村有茶园3600亩,以茶叶种植及加工为主导产业,去年农民人均收入15763元。”布央村党支部书记谢勋庭说,村里有贫困户147户、581人,通过种植茶叶,去年有29户贫困户脱贫。
干部驻村精准扶贫,三江按照“村干就近、组干附近、群众相近”的原则,把行政村细化分成若干片区,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县共有1442名党员干部在169个贫困村精准帮扶。
去年,三江县出台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品牌提升五年行动计划,从茶叶制作工艺和技术、茶旅产业结合等方面着手,促进产业品牌提升。目前全县干茶产量达1.33万吨,产值13.46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3428元。
(来源:《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