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6日,在北京市朝阳区建外街道北郎社区一处核酸检测点,来自民航总医院的医护人员李雪清(右二)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 |
中评社香港5月21日电/在海内外社交媒体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清零”政策是过于坚持意识形态的结果。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5月18日载文《为什么指导中国抗疫政策的是科学而非意识形态》,文章说,沮丧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封控措施让不少人身心疲惫。部分没有采取严格封控措施的地区也受到了影响。
尽管如此,北京强调,它的政策基于科学而非意识形态。它承认为此付出了社会和经济代价,但认为这让人们从中受益幷挽救了大量生命。事实上,尽管防疫管控拖累了经济增长,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仍在增长。
在评估北京关于指导其决策的是科学而非意识形态的说法时,有五个关键点需要考虑:
首先,这些政策可能得到制度上的支持和广泛的公众支持。
其次,中国成功遏制了最初的疫情暴发幷从中恢复,在疫苗问世之前成功挽救了大量生命,成功重启本国制造业幷向世界提供基本商品等例子,都表明中国的体制对于如何应对疫情非常有把控。
可以说,中国是其自身成功的受害者,这种成功导致一些人对防控能力过度自信,忽视了疫苗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