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深圳市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
中评社香港9月2日电/16年前,当我作为《南华早报》记者首次被派往深圳时,这座城市正处于迷茫中。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31日发表该报执行总编辑周松欣题为《在美中科技战产生严重影响之际,深圳的成功故事值得借鉴》的文章称,人们也许会认为这座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城市的崛起和成功是一帆风顺的,但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世纪之交的深圳曾是一个迷茫的少年。
如今,深圳是无可争议的中国“硅谷”,拥有华为、腾讯、比亚迪和大疆创新以及至少10家“独角兽”企业。现在,作为大湾区的最大经济体,深圳在全国的排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而且其增长速度快于这两个城市。
其成功经验可以写一本书来讲述,其中有一点尤为突出。
深圳90%以上的高科技企业是私营企业。与上海、北京或广州不同,国企在这座城市是小角色。
其成功建立在充满活力的私营部门的创造力和独创性之上。其成功案例之一——如世界领先的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创新——从来就不是政府计划的一部分。
值得赞扬的是,深圳市政府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幷迅速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它不是试图告诉企业如何创新,而是将重点转到吸引创新人才来这座城市幷为他们创造环境上。
在我2007年离开深圳返回香港前,市政府向我介绍了当地的人才计划。其缜密和深思熟虑令我震惊。那天晚上,我忍不住搜索香港特区政府的网站,希望找到类似东西。
直到那时,我才意识到我们落后了多远。相比香港,虽然深圳也让其私营部门起带头作用,但其政府幷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这种做法创造了一种独特文化:一个强大和自信的私营部门以及一个积极主动和善解人意的政府。最重要的是,二者已学会互相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