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汶川十年,从浴火到重生
http://www.CRNTT.com   2018-05-15 09:47:58


 
  这些巨变与裂变,必须归功于所有关心汶川、支持汶川的人和确保重建工作高效运转的机制,也要归功于汶川人自己。没有外部的支援,汶川重生就没有坚实的根基;没有内生的力量,汶川重生也只会是蹒跚而行。

  大灾见实力。救灾重建的顶层设计,国家财政拨款的及时到位,中国军队的救灾应急指挥机制,经济发达省份的对口援建,来自五湖四海的侨胞爱心与鼓励,医疗机构对5000余再生育家庭的服务和付出,用特殊党费新建的“七一学校”……展现了中国在集中力量和资源应对灾难、解决困难的效率和能力,展现了同根同祖的中华儿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那些加上了援建省份信息或者捐助者信息的学校冠名、街道命名,诉说着艰难岁月里兄弟相助的故事,也表达了重建地区世代相传的感恩之情。

  大灾见韧劲。大灾之后,汶川人没有逃离,坚守土地不等不靠,还出现了许多返乡人。在外打工创业的汶川人第一时间回到家乡,推广羌绣、培养绣娘,带领村里人种植绿色蔬果,帮助乡里增加收入,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经历了地震的学生们,有的学成后回家乡当村官参与重建,有的参军入伍,把责任、爱心、勇气传承下去。十年容颜改,韧劲恒常在。孕于民间的这种内生动力,与官方的统筹协调相结合,化为一股更强劲的合力,见证汶川重生。

  今日汶川已非昨日汶川,硬件与软件的升级可谓超级速度,当地官员指出,“重建让汶川的物质基础向前推进二三十年”。然而,未竟之事依然等在那里:高山泥石流和堰塞湖可能的风险,是否彻底排除?心理学专业人士曾呼吁对灾区的心理援助应持续20年,汶川人住进了新房,他们的心灵是否也真正找到安放之处?汶川何时能彻底摘下灾区标签,用新名片向海内外推介自己,成为旅游或生态业方面新的标杆?

  苟日新,日日新,汶川的巨变之路仍在继续。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