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吼门水道西屿侧的合界村。(中评社 杨腾凯摄) |
中评社澎湖10月1日电(记者 杨腾凯)清康熙22年(1683年)明郑将领刘国轩败给清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后,即从“吼门水道”撤退,使得吼门水道有中国大陆与台湾完成统一的历史意义。吼门水道两岸分别为澎湖白沙乡通梁村、西屿乡合界村,两地地名有着“通一大梁于海上,以合四方之界”的意涵,对比当前的两岸关系,可说寓意深远。
吼门水道位于澎湖县白沙乡与西屿乡之间,因浪涛汹涌,会发出有如千军万马奔腾的巨响,而被称为“吼门”。
如今吼门水道之上,已经筑起跨海大桥,连结着通梁与合界,澎湖跨海大桥是当地著名景点,不少旅客都会到此一游并拍照留念,不知不觉间,两岸在335年前完成统一的特殊历史地景“吼门水道”,成了众多旅客相片中的重要背景。
吼门水道通梁侧,设有一座通梁公园,公园内着一尊蒋中正铜像,这尊铜像的视线远眺着吼门水道,以及彼岸的合界村,由于通梁与合界两地,有着“通一大梁于海上,以合四方之界”的意涵,配上明郑将领刘国轩败走吼门水道,使两岸完成统一的历史故事,这尊蒋中正铜像的视线,有着无比的深意,等待着明白人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