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高校“隐性资助”摒弃了“比穷”式伤害
http://www.CRNTT.com   2019-07-15 08:07:02


  中评社北京7月15日电/“近期我们发现你在食堂用餐期间校园卡消费较低,所以向你的校园卡内打入200元,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近日,中国矿业大学不少学生收到了一条短信,饭卡里“凭空”多出200块钱,原来,该校依托学生校园一卡通消费大数据,“隐性资助”贫困学生,该做法受到该校不少师生的点赞。

  燕赵都市报发表时评人吴学安文章介绍,此前,针对一些媒体报道的有地方学校评定助学金时让学生“当众比穷”的情况,教育部就曾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保护受助学生尊严”。“通知”指出,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依据其家庭经济状况,不能加入其他非经济因素,坚决杜绝将“助学金”变成“奖学金”或用“助学金”代替“奖学金”的行为。

  早在三年前,某大学要求贫困生演讲比穷,得票最高者可获助学金,就曾引发争议。有学生表示,“说是为了公平,可让我们当众‘揭伤疤’,这对我们公平吗?”

  文章称,或许,“比穷”演讲,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就是一场娱乐;对于另一些学生,则是一场噩梦。因为,“比穷”无疑是把尊严一层层往下扒。谁扒得越彻底,故事越悲惨,往往票数越高,这就等于把自己的隐私暴露在阳光之下。何况,同学之间是要朝夕相处的,不是一个偶遇,从此不再交集。“比穷”之后,同学之间又该如何相处?演讲“比穷”,也许初衷是好的,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助学金认证办法。但不知举办“比穷”演讲的校方是否掂量过其中的利与弊?

  “英雄不问出处”,因为每个人都无法决定自己出生的家庭和环境。但对于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大学生来说,如果家庭条件不好便难免自卑,担心让人看不起。如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让这些贫困者暴露于世人面前而不带任何遮掩,这根本不是助学,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伤害式救助”。

  助学金名额有限,难免会有甄别的麻烦。因此,一方面,高校都应该将贫困生认定当成责任重大的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力争做到公平、公正,但为了做到公平、公正,并非只有通过“比穷”这一途径;另一方面,在贫困生认定方面,高校应着力于如何加强调查、比较、判断,改进工作方式,如由教职工成立评定小组,听取学生情况后,适当进行调查,而非进行公开“选拔”,这样才能确保助学金发放不还伤害到贫困学生。

  文章最后说,由此可见,依托消费大数据“隐性资助”贫困学生,摒弃了“比穷”式伤害,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不失为一种温暖之举。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