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70年人口嬗变破译经济增长密码
http://www.CRNTT.com   2019-09-22 09:22:49


 
  由于一系列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障碍被逐渐消除,劳动者提高收入的个体动机与资源重新配置的效率驱动力得到衔接,共同推动了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同时在宏观层面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蔡昉的研究显示,在改革期间,中国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7倍左右,其中劳动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或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作出了高达44.9%左右的贡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流动人口迅猛增长。1982~1990年,中国流动人口逐年增多,从657万人增加到213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从0.6%增长到1.9%,平均每年大约增加185万人。

  1990~2014年,流动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2000年已经超过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5%;2010年为2.2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5%;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达到峰值2.5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8.5%。

  2015年以来,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进城落户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流动人口虽然逐年略有减少,但仍保持在2.4亿人以上的规模,相当于每6个人中就有1个流动人口。

  快速增加的流动人口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流动人口聚集度较高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成为经济发展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

  随着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的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持续完善,城市群人口集聚度持续加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哈长、中原、关中平原、兰州—西宁等城市群将吸引聚集更多的流动人口。

  后“人口红利”时代的增长动力

  文章认为,劳动年龄人口的负增长、劳动力供给总量的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表明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弱。但从绝对量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仍保持近9亿人的规模。

  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质的飞跃。70年来,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从1949年的2.1万人增加到了2018年的753.3万人。

  国家统计局数据还显示,1982年全国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7.2%,1990年占9.4%,2000年占14.7%,2010年达到22.9%,2018年提高到29.3%。尤其是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显着提高,1982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仅有0.6%,1990年为1.4%,2000年上升到3.6%。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招生规模快速增长,高学历层次的人才不断增多,2010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为8.9%,比2000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2018年达到了13.0%,比2010年提高4.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1个百分点。

  张成刚分析称,从1999年扩招到2019年,中国受高等教育群体的规模已经超过1亿人;预计到2030年能够达到2亿。“这个规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人才规模的上升不仅是数量问题,人才集聚效应增加会碰撞出更多创新,改善商业环境和文化,体现出人才红利。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