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星探测为例,此前的路幷非完全一路坦途。2011年11月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原本计划会环绕火星运行幷收集数据,但搭载着萤火一号的俄罗斯福布斯-土壤号火星探测器变轨失败。然而,在此基础上,2016年1月11日,中国正式批复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而当时确定的这项探测任务正是我们如今所知的“天问一号”。而未来的路更是充满未知。据悉,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将继续以“天问系列”命名,“系列”这一表述足以令听者对中国的“星际探索”事业充满遐想,也就是说未来将会有“天问二号”、“天问三号”……据中国火星探测任务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行星探测重大工程已经列入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规划。在小行星取样、赴木星系探测,这些堪比科幻小说的场景只是中国航天领域整体规划的一部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一个又一个起点,意味着未来一场接一场漫长的旅程,一代承一代航天人的艰辛付出。
承载这些蓝图的必定是一个稳定的综合国力以及开放合作的大国心态。中国在太空合作方面的姿态有目共睹。然而,在“太空竞赛”的逻辑下,一个国家航天实力的崛起往往被打上战略扩张的注解。早在去年天问一号发射时,就有一些这样的声音存在:认为中国跻身火星探测行列是为了加大对太空主导权的争夺。然而中国一贯强调和平利用外空,积极开展有关国际交流合作,从分享航天发展的成果到承诺向世界开放空间站,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无意参与所谓的“太空主导权争夺”。
“得道者多助”,保持开放姿态的中国也迎来了诸多合作伙伴与合作项目。事实上,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国际合作息息相关。以天问一号为例,此次任务还有欧洲航天局以及法国、阿根廷、奥地利等国家和组织参与合作,在轨道跟踪、数据中继等方面提供支持。
国际社会乐见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太空事务合作的过程中实力不断增强,而在太空探索领域的“中国机遇”也给予未来国际太空叙事更多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