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以产业融合推动供需结构适配
http://www.CRNTT.com   2023-11-12 10:03:56


  中评社北京11月12日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发展路径长期由生产供给主导,消费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发挥不足,供给结构没有及时根据需求结构变化而进行调整,出现“低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过剩”和“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并存的现象,消费潜力长期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如何实现产业供给结构根据消费需求结构变动进行调整,以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这就要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客观分析和把握需求与供给两端呈现的新特征、新趋势。

  “融合”成为需求和供给结构演变的突出特征

  经济参考报发表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回亮文章分析,需求端从商品到“服务+商品”融合。当前,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物质型消费向发展型、服务型消费转变。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变化,满足居民最终需求的产品也更多融入现代服务元素,“服务+商品”融合特点突出。产品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纯粹的商品,也不能被定义为纯粹的服务。世界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时候,消费品市场会迎来非常重要的变革,会诞生一系列新品牌,这些品牌呈现出更多的服务元素。未来,随着服务对商品的赋能,传统的消费品将成为消费服务的一部分,消费者更多购买的是服务。倘若生产者捕捉不到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中蕴含的新机会,固守传统生产和组织方式,容易丧失发展机遇。

  供给端从制造到“服务+制造”融合。随着消费需求端“服务+产品”融合特点不断凸显,为适应消费需求变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单纯生产制造产品开始增加服务业务,为消费者提供一体化的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制造企业通过服务外包来提高组织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带来服务业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链逐渐碎片化,服务业与制造业边界逐渐模糊化,二者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供给端呈现出“制造+服务”的演变趋势。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受技术与偏好两股力量推动,“制造+服务”融合过程不断加速。服务在制造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方面,从价值链来看,生产创造的价值约占商品总价值的三分之一,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约占三分之二。另一方面,从制造过程来看,生产过程与服务过程的时间比例约为1∶9,即约90%的时间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章表示,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破解中国供需结构性矛盾需要从产业结构着手,产业供给结构要适应消费需求结构变化趋势。结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仍以单一线性思维强调服务业主导或制造业主导的地位和作用不符合中国发展实际。诸多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两业融合)有利于推动供给端“制造+服务”与需求端“产品+服务”的适配。

  两业融合代表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随着居民消费“产品+服务”融合的特点愈加突出,产业结构不再是线性单向度的升级过程, 更多地表现为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这种变化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代表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未来方向,两业融合的主要模式为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型制造)与服务制造化。二者的共同特征均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服务型制造的特点表现为定制化生产、柔性制造和产品的全生产周期管理。制造业服务化则从出售“商品”到出售“服务+商品”转变,制造业企业开始树立“以‘服务+商品’更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偏好和需求”的理念。

  两业融合有助于提升供给体系质量,推动供需结构适配。两业融合通过构建满足消费需求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市场营销模式,能够有效链接生产消费两端、供给需求两侧,有助于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从而破解供需结构失衡的结构性矛盾。

  实际上,两业融合的动力源便来自于消费需求变化,企业通过捕捉市场需求信息,通过对现有技术的迭代升级,实现新技术对旧技术的替代,打破原有的产业链条,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最终实现产业融合。这种产业结构端“制造+服务”的融合能够满足以“产品+服务”为特点的消费需求,有利于居民消费潜力的释放。有数据显示,全球500强企业中有20%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收入超过总收入的50%,个别领先制造业企业通过“服务+制造”转型升级,实现了企业效益的快速增长。

  多举措推动两业深度融合

  文章指出,一是深刻认识两业互补性特征,注重两业双向融合协同。在两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生产性服务也要考虑制造,用制造业带动服务业,用服务业赋能制造业,从而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支撑、高效协同、融合互动的动态过程,最终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切勿把两业融合简单等同于企业主辅分离和多元化,或者就制造谈制造、就服务谈服务。

  二是打造两业融合载体,增强两业发展活力。强化企业在两业融合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两业在技术、市场和业务等方面的融合。另外,依托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通过产业集群实现“制造+服务”的功能融合,不断提升全产业链的竞争力。

  三是挖掘两业融合新增长点。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支持企业构建消费驱动型组织模式,开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

  四是以数字技术推动两业融合。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制造型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同时注重发挥消费互联网精准捕捉消费偏好变化的重要作用,帮助生产者及时调整生产、组织及销售形式,缩短生产周期,以更低成本满足消费者需求。

  五是注重发挥企业家在两业融合发展中的创新精神。企业家是最能感知市场需求变化的群体。纵观改革开放进程,企业家总能在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中抓住机遇,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为此要加强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激发企业家精神、保障企业家守法创新的法治环境。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