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国评论》的四根支柱与创新模式
——贺《中国评论》成立20周年
http://www.CRNTT.com   2018-11-13 18:27:25


  中评社╱题:《中国评论》的四根支柱与创新模式——贺《中国评论》成立20周年 作者:邵宗海(台湾),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曾任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曾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一、前言

  《中国评论》成立20周年了,作为一个长期的忠实读者,也是长期提供稿件的作者,加上几乎在这块“两岸关系”、“涉台研究”或“大陆研究”的领域里,曾经与它一起同步成长,我觉得在它20周年喜庆时,不能不说几句庆贺的话。但是另方面,20年来受益于它的资讯提供、又得利于它历来对我个人论述的多次报导,我觉得自己的确不能有任何藉口缺席,而且更需要有点回馈的意思,来向它说声感谢。

  其中更重要的,还是在2000年9月我与《中国评论》的一段交往,得到他们对我的尊重,开始让我感同身受到这一生将会与这个媒体的发展相互结合。当时我正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有一天接到两位创办人郭伟峰与周建闽请人转来一项请求,希望前来北大拜访我,向我请教些问题。平心而论,这项突如其来的讯息,确让我有点惶恐,也有点不得其解;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只是一个来自于台湾的普通学者,到底对这份仅由两个中年的大陆新闻从业人员所创建的杂志,能够贡献多少?加上当时《中国评论》月刊应该还是刚处草创初期,外界对它瞭解可能真的不多,即使要提供意见,也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我当时住宿在北大“资源宾馆”,觉得很难劈头回绝对方盛情,就先回应了郭周二人在宾馆内附设餐厅的晚宴邀请。记得伟峰与建闽跟我踫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说:他们是得自汪道涵先生的强力推荐才来见我的。这句话让我想起首次去上海拜访汪老(应在1996年),记得跟老先生谈起“一个中国原则”应是如何运作时,竟把拜访请益的时间从原本规划的30分钟,在老先生的默许之下,得以延长到100分钟,此后就一直深深感受到老先生对我这位后辈的尊重。而伟峰与建闽这段开场白,不仅打动了我的心,也使得我瞬间就接受了他们两人。于是这顿饭局,用句很实在的形容:就像是一场冗长的讨论会,直到餐馆服务员告知营业时间已届满,才不得不宣告结束。由于事隔多年,当时许多谈话已难记忆,只记得有提到《中国评论》月刊是否能在台销售?我是否能经常提供稿件?以及中评本身今后可发展的路线等。就因为有了这段的典故,从此我把中评这些年来的发展,就当成是我自己的奋斗过程,对它投入与关注之外,还有许多“关怀”。

  但是对于《中国评论》过去这廿年来的奋斗与创建,它的成果到底如何?我也是在摸索中才能得知一二;而且它真的发展得很快,从传统的杂志,到网路的创设,已经形或具有相当规模竞争力的媒体。如从“维基百科”的资科上来瞭解,好像《中国评论》的相关事业群,它只区分三块区域: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月刊与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另一个“百度百科”的资讯则是说:中国评论总部分别设立在香港、北京、广州,并设立美国分社。中国评论由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命名。中国评论旗下拥有: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新闻网、中国评论月刊、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这两个百科全书好像也说得没有错,因为中国评论通讯社与中国评论新闻网本就是一体之两面。2005年6月3日通过中国评论通讯社(简称中评社)主办的中国评论新闻网(简称中评网),在正式对外发稿后,就每天24小时滚动播发新闻及评论信息。

  二、第一根支柱的《中国评论》月刊

  目前中评企业的确建立在三根支柱上,属于第一根支柱的《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1月在香港创立。早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相当支持《中国评论》月刊,曾希望中评月刊能成为两岸三地思想沟通的平台。而且迄今为止,它也是“经两岸政府批准,唯一在两岸及港澳公开发行的中文时政评论杂志,是两岸有关政府部门、重要智库及高等院校人员必读的杂志”。

  笔者早年撰写有关“两岸关系”的文章,必然会投到《中国评论》月刊,感觉在月刊上发表的文章,大多会得到对岸的学者回响。后来,月刊得以在台湾发行,文章也能在岛内引发讨论。一时间,《中国评论》月刊好像变成是两岸研究彼此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论坛园地,对两岸学界之间曾经存有一些隔阂或误解,因相互文章的比较及阅读,的确产生了一种厘清作用。

  三、第二根支柱的中评社

  属于第二根支柱的中国评论通讯社,是一家数字化网路通讯社,是在香港注册成立、于2005年6月3日正式对外发稿,实行新闻资讯二十四小时滚动播发。2007年11月,台湾中评社在台北成立,网罗了许多来自台湾媒体的高手。中评社也因此成为第一个两岸“共同媒体”,目前在香港、台湾、北京、美国等地已建立起完整的新闻采编网络,中评社也自豪地认为“发稿数量仅次于新华社及中央社”。至少在两岸四地及东亚的华人社会里,中评社在两岸关系、中美关系、国际问题、港澳问题、东亚及东南亚问题方面,发挥独特的话语权作用。近几年又大幅增加了大陆中央新闻的采访,几乎在国台办、外交部、国防部、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外事及涉台活动里,都有中评社记者的身影。

  而且,更值得中评社及关心它发展的人士骄傲的是,2005年9月,中评社记者作为随行记者,曾得以跟随胡锦涛主席出访加拿大、墨西哥、联合国。这是两岸网路媒体首次随国家元首出访。到了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法国、斯洛伐克、捷克、葡萄牙和马来西亚,并在吉隆坡出席了东盟、东亚系列峰会,中评社记者又得作为随行记者,这也是两岸网路媒体首次随中国总理出访。接着2008年8月,中评社记者同样作为随行记者,随马英九总统首次出访。此传统延续至今,中评社成为历史上以及目前唯一得以跟随两岸领导人出访的新闻媒体。

  四、第三根支柱的《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属于第三根支柱的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于2004年初在香港注册成立,该出版社以播种思想为宗旨,追求学术风格、文化品位,以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为主要出版内容。成立至今,它已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社科院、上海东亚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福建社科院、福建省亚太经济研究所、福建省亚洲问题研究所、山东大学哲学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科联、广州市社科院、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省侨办、广东华侨华人硏究会、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广州市政府文史馆、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佛山市委宣传部等30多所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及珠江三角洲70多所中小学出版各种书籍近600种,各类期刊700多种,出版物涵盖中评丛书系列、学术文库系列、艺术文库系列、珠江文化系列、校园文库系列等。

  不仅如此,它的出版品尚分类成[时政类]、[学术类]、[文化类]、[艺术类]、[教育类]、[财经类]等。其中[时政类]出版的书籍,广为“两岸关系”这块领域的学者阅读并收藏。该社出版的《大棋局——黄嘉树自选集》、《论统一——章念驰自选集》、《论统合——张亚中自选集》、《论政治──余克礼自选集》、郭伟峰主编的《中评社思想者论坛:民进党与两岸关系大格局》等书,是中国评论通讯社和中评智库基金会规划出版的六卷一套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创新丛书”。

  笔者曾被邀请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创新丛书”上发表新书,可惜当时因忙于其他著作的出版,而忽略了这份应该享有的荣誉。幸好2012年,我在中国文化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任内,举办了“陈道元人文社会科学大师讲座纟列”,其中一项,名称叫做《探索两岸和平协议的多元角度观察》的课程,在一个学期内,共计有包宗和、张京育、周继祥、张五岳、苏起、吴玉山、杨开煌、张亚中、明居正、朱云汉、陈明通、石之瑜、蔡政文、赵春山与笔者等,合共15人在课堂上所发表的文章,然后整理成书的初稿。由于题目相当前瞻与吸引,加上担任讲座的教授多为台湾内部著名的学者,而且尚有多位曾担任过陆委会的主委,书初编辑完成后好像有点“洛阳纸贵”的味道。在许多出版社有意争取之时,由于中评社在系列讲座进行时已有陆续报导,而且郭伟峰社长早就同意要支付系列讲座的结集费用,因此,2013年2月该书遂正式由中评智库基金会资助、并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发行出版。到今天为止,我依然深记伟峰在书中序言里对我的一段勉语:“一个人把最重要的时光放在两岸和平的事业上,这是对台湾、对两岸最大的热爱,对生命最大的仁慈,永远值得敬重。”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另一个出版成就,是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历时一年筹划及组织、两岸及香港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与撰写及研讨的《习近平对台思想研究》一书,已经在2017年8月初出版发行。此书由四个部分组成:1、习近平对台思想的定位研究;2、习近平对台思想的内涵研究;3、习近平对台思想对大陆涉台政策的影响与建议研究;4、五场论坛,汇集了两岸及香港专家学者在北京、台北、上海等地举办的有关习近平对台思想的五场讨论会成果。另外收录了习近平近五年来二十多次重要涉台讲话。这是两岸第一部系统讨论和研究习近平对台思想的专著,非常值得关心、也关注台湾问题和两岸关系的各界人士参考。其后,又相继出版了《习近平十九大对台方略研究》和伟峰兄撰写的《习近平哲学思想与两岸关系论纲》两书。也就是说,中国评论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网路型新闻出版集团。

  五、第四根支柱的“中评智库基金会”

  其实,中评集团除了上述三大支柱之外,2012年进一步成立“中评智库基金会”,这是一家在香港注册成立的非牟利学术研究机构,算是外界不是相当瞭解的第四根支柱。

  中国评论是一个很特别的媒体,它可以说是“智库媒体”,也可以说是“媒体智库”,严格来说,它是智库媒体与媒体智库形态的确立。中评智库成立之后,中评成为一个复合型的媒体形态:是一种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新闻网、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月刊、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等紧密合作、互相促进的媒体形态;是媒体和智库的有机结合:既是媒体形态的创新,也是传统智库的创新;是一个引领潮流、符合时代需求的媒体形态。

  作为智库媒体,中国评论除了进行及时的新闻报导之外,更重视观点、思想的报导和传播,因此,有大量有深度的时政评论和分析,汇聚了许多专家学者观点,许多专家学者或智库的研究成果,都通过中国评论向外传输。

  作为媒体智库,中国评论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和政策研究,举办时政论坛和学术研讨会,进行大数据调研分析,编辑智库报告,出版理论性书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评论是有传播能力和话语权的智库。据悉:中评智库现在有多位专职工程师及舆情分析员,以及近百位专职和兼职研究员,与大陆、台湾、港澳、美国及韩国的300多家智库和重要团体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近千位专家学者密切互动。

  从2017年7月起每周推出《中评智库大数据舆情报告》,是中评智库的重要产品之一,这是一份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典型分析相结合的新型智库报告。现在,不仅会定期出版《中评智库大数据舆情报告》,还接受许多政府部门和智库的特约定制研究。每年完成的大数据分析报告,超过100多万字。

  中国评论通过举办论坛、演讲会、时政专访、新闻报导、智库报告,以及大数据调查分析等形式,采集讯息、形成观点,并把相关的观点或内容,推送给各大媒体、智库团体和政府决策部门,产生影响。可以说,中评智库媒体已是一个会呼吸(接地气、反映两岸民意)、会思考、能行走(引领思潮)的媒体。由于中评智库媒体是迭加式、多层次的复合型媒体,具有很强的包容和创新能力,并在两岸关系和国际关系等领域发挥积极、独特、重要的影响力。

  现在,中国评论更是港澳台及海外习近平思想的研究与传播平台。中评智库基金会非常重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近一年多来尤其重点推动习近平对台思想研究,并专门成立了“习近平对台思想研究中心”。现已出版三部研究成果,分别为《习近平对台思想研究》、《习近平十九大对台方略研究》及《习近平哲学思想与两岸关系论纲》,总字数近140万字。习近平对台思想研究中心现在已经成为港澳台及海外最为重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与传播平台。

  六、小结

  细看了中国评论过去的发展过程,直到现在的发展规模,真的不敢置信地说,郭伟峰与周建闽这两位革命伙伴,竟创造了近代中国一个媒体企业的奇迹与示范的模式。中评的成功哲学告诉了我们:从无到有已不是重点,不断地创新,而且创造了一个别人难以赶上的模式,才是我们今天要去仿效的。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8年10月号,总第250期)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