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地保育区内目前仅剩约600至700公顷鱼塘作业。香港文汇报 |
中评社香港10月22日电/香港文汇报报道,本港不少湿地其实属于“人工”,鱼塘就是一例。鱼塘除可养殖鱼类,还甚具生态价值,相邻的鱼塘可形成大片湿地,供水鸟和其他野生生物栖息。但近年随渔业衰退,已严重影响湿地生态。
据政府资料,本港鱼塘大部分集中在新界西北一带,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有基围和鱼塘运作。及至五六十年代,后海湾的鱼塘养殖业开始蓬勃,元朗成为香港最大的鱼塘区。八十年代进入全盛期,在1986年,香港鱼塘面积约达2,130公顷,养殖淡水鱼的产量达每年近6,000公吨的高峰。
其后,内地淡水鱼供应造成竞争,加上城市发展和水质污染的影响,香港鱼塘养殖业在九十年代开始萎缩。到2019年,香港内陆鱼塘的面积只有约1,131公顷,淡水鱼产量2,278公吨,不少鱼塘经营者年纪老迈,新一代经营者凤毛麟角,即使政府近年设立基金资助牟利机构鼓励养鱼户维持传统鱼塘管理,但仍未能延缓渔业衰退的现实。
生态价值 逾20年无检讨
随渔业式微,许多细碎的鱼塘因缺乏管理和规模所限,难以发挥重要湿地作用。去年香港湿地保育协会主席刘惠宁就直指,单计湿地保育区内已有约200公顷鱼塘被荒废,目前仅剩约600至700公顷鱼塘作业。更甚者,不少荒废鱼塘有污水流入,布满野草及外来入侵植物,生态价值下降。而缓冲区内不少鱼塘则被填平,沦为露天货仓,环境日趋恶化。
渔塘为后海湾地区湿地生态不可或缺的部分,占“湿地保育区”约六成土地,但只占“湿地缓冲区”不足5%。然而1997年完成的“后海湾地区鱼塘生态价值研究”报告至今已超过20年,从未作出检讨。港人经常以保育为由禁止触碰湿地,但城市持续发展下,“不作为”不仅无助湿地生态改善,甚至会造成反效果,如何解决问题需要官商民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