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创新,让年轻的脚步抵达更远的地方
http://www.CRNTT.com   2020-04-26 09:52:10


 

  当看到了一线可能,那种把念头转化成现实的冲动就再也按捺不住。在院方协调下组成的专家团队进一步为系统制定了详细的功能方案,随着一线武汉天佑医院、雷神山医院和中南医院的参与,第一批带有核酸确认结果的首次诊断肺部影像资料从武汉传到北京……“那几天我们停掉手头所有的事情,只为了这一件事‘拼命’”,十个昼夜的系统研发令金烁记忆犹新。双方团队在23万张胸部CT影像中,标注了21万张肺部轮廓、近2万张炎症区域、18万张肺部血管,进行了9种算法、共30余次的迭代工作,测试准确率超过98%,最终系统达到可以在10秒内完成诊断、分型及定量。2月23日晚,金烁随中国医师协会和清华远程医疗队带着包括新冠肺炎智能诊断系统在内的10多件重型设备,坐上了前往武汉的绿皮火车。

  金烁在武汉战疫一线连夜调试系统的时候,航天科工二院206所应用物理技术中心34岁的高级工程师臧金良正在实验室中游走于微系统的世界里,从这个“微小的世界”中窥见着不同生物和化学反应过程重现的奥秘,探寻着病毒早期检测的可能。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能够让试剂在手掌大小的芯片上实现多种生物反应过程,减少人为干扰、简化操作人员难度,或许以后我们可以把各种在专业生物实验室的检验过程简化,如同现在日常监测血糖那样,在家里就可以完成。”臧金良介绍说。微流控芯片被形象地称作“芯片上的实验室”,作为在微电子、微机械、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全新交叉学科,疫情让更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微流体技术,其中臧金良关注的就是如何让微尺度流体的运动更加有效、提升反应效率。

  “我们不仅关心生物技术在航天领域的运用,也在把专业技术优势向民用领域拓展,让更多成果走入生活。”在臧金良看来,如果微系统是重构世界的一个入口,那么他的团队就像一群手握钥匙的人,在小结构、微液滴、纳器件之间穿梭,努力开启未知世界的大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