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无一漏网;暴雨,三维“CT”式扫描;厄尔尼诺,积累气候变量数据集……风云气象卫星性能优越,对各类天气气候事件精密监测,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着,已成为全球对地观测网中的主力军。
“气象卫星监测在短时临近预报中作用重大。”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首席科学家李俊说,以强对流天气为例,其生命史较短且具有明显突发性,监测和预报难度较大。气象卫星观测范围广、干扰因素少,可以精准捕捉强对流踪迹,助力强对流活动监测和预报。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首席科学家尼尔斯·博尔曼说,近年来,从风云气象卫星搭载仪器设备获取的数据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资料同化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将卫星观测数据与地表观测数据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监测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房世波说。
“过去几年,利用风云气象卫星遥感监测中亚地区极端乾旱事件,同时帮助研究乾旱机理和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确定受影响区域,然后帮助这些地区降低不利影响、增强气候适应能力。”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乌兹别克斯坦代表桑贾尔别克·穆拉托夫说。
服务全球用户
应急保障服务国家达34个
去年11月13日,“风云地球”国际版正式发布。这是依托风云气象卫星和卫星遥感技术,中国气象局在“风云地球”平台基础上,专门面向国际用户研发的卫星遥感综合应用平台。
据介绍,“风云地球”国际版性能优越。一方面,可高时效获取气象卫星、数值预报等多源数据,快速生产定量化产品。在获取海量数据的同时,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挖掘和建模,智能化识别出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另一方面,提供包括云图、要素、灾害事件、气候、模式校验等在内的5大类100多个定量化、多尺度产品,支持不同业务场景;根据不同国家和区域,配置重点关注的气象要素、观测区域、时间范围等,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风云地球”国际版刚正式对外发布不久,就接到了一单任务——为在所罗门群岛举办的第十七届太平洋运动会提供赛事保障服务。应所罗门群岛气象局的邀请,在选派专家前往当地的同时,中国气象局启动风云四号B星以所罗门群岛为中心的快扫观测模式,利用“风云地球”国际版提供了数十种卫星产品,为运动会顺利举办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服务国际用户,2018年4月,中国气象局专门建立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2023年,应急保障机制注册国家总数达34个。
2023年以来,风云气象卫星响应国际应急保障服务请求28次。观测热带气旋“洛拉”和“穆查”,为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孟加拉国等提供气象保障服务;帮助监测阿尔及利亚北部沿海地区到突尼斯西北部密集的火点,为当地防控火灾工作提供了帮助……
继续扩大“朋友圈”
搭建国际卫星应用交流平台
“风云气象卫星帮助我们国家水文气象局的天气预报员追踪气旋,并及时发出风暴预警。”哈萨克斯坦水文气象局短临天气预报员邵列·斯马古洛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