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3月2日电/据央视新闻报导,在不久前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北京市深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记者瞭解到,十年来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着,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降幅为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削减。这些成效的取得,离不开科技的力量。记者近日探访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智慧大脑”,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春节刚过,这里的专家又忙碌起来,他们正在研究分析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组成成分的新变化。
科技攻关如何助力大气治理“追根溯源”
这几天,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的专家正在研究颗粒物在线组分测量设备的最新分析数据。专家发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中PM2.5的组成成分正在逐渐变化。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高健:这张图是石家庄市今年初PM2.5组分的时间序列图,蓝色的(代表)硝酸盐,它的指向是机动车和工业(污染)。红色的代表的是硫酸盐,是燃煤的贡献。对比2017年(同期),(目前)以燃煤为代表的这种排放已经占到了次要地位,差不多就是在10%左右了。这证明我们开展的针对二氧化硫排放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
根据研究,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的来源中,燃煤的贡献率普遍在大幅下降,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逐渐成为未来大气污染治理攻坚的主要方向。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对污染物的源解析。2017年9月,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整合全国295家科研单位和2900多名科技工作者,成立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首要任务就是进行大气污染源解析。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 李海生:第一个是要量化。每个贡献的比例是多大,量化之后我们就知道了,抓住哪一个主要矛盾就能解决问题。
通过构建多学科、多部门融合的“1+X”科技攻关模式,攻关联合中心打破了长期以来科研资源分散的壁垒。经过几年的努力,突破了大气污染物测量的关键技术,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空天地综合立体观测网和数据共享平台,在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建设30多个PM2.5组分监测站点,实现在重污染过程中以小时为单位进行污染物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