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在美华人学者屡被针对 留美or返华抉择难
http://www.CRNTT.com   2019-07-31 12:13:41


 
  洪明奇(右一)成为台湾 中国医药大学的校长。

  美国生物医学领域“排华”频发

  事实上,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华人学者被“针对”并非巧合。

  新华社报道,在洪明奇之前,今年5月,埃默里大学终身教授李晓江的实验室突遭校方关闭。埃默里大学给出的理由是,李晓江“未充分解释来自国外的经费及未充分解释他们在中国研究所和大学的工作范围”;而李晓江的说法是,他在中国的相关工作已获得校方批准,且校方不给任何解释机会就关闭了他的实验室。

  而就在李晓江实验室被关闭一个月前,MD安德森开除了3名华人科研人员,理由是所谓违反保密原则及未披露同外国机构关系。同一时间,美国贝勒医学院等3家机构也被要求调查8名华人学者。

  同洪明奇一样,曾任职MD安德森的胃肠肿瘤专家谢克平2018年被控告“非法持有儿童色情图片”,但这一指控完全失实,最终法庭大陪审团裁定此案“没有证据,不予起诉”。过去几年,还有华人科学家郗小星和陈霞芬等人遭遇间谍冤案。

  从法律方面看,遭指控的华人科学家也许能重获清白,但他们的学术声誉已遭受重大打击。

  分析人士认为,近来美国生物医学领域“排华事件”频发,与美国政府施压密不可分。去年8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科林斯致信受其资助的上万家机构,要求它们警惕外国政府对美国的医学研究实施所谓不正当的影响和利用。显然,科林斯对正常的国际科研合作的这种无端揣测损害了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

  不仅仅是生物医学领域,也不仅仅是在美华人,正常的中美学术交流活动整体上都在受影响,美国政府常用的一个手段就是拒发或拖延发放赴美签证。比如,据媒体报道,去年11月在马里兰大学举办的一场天文学会议上,24名申请参会的中国学者只有6人获得签证;去年12月,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年会上,约300名中国人因签证问题无法出席。

  两条路:要么全职留在美国,要么全职回到中国

  尽管各方对华人学者的现状有所声援,但美国司法部以及科研管理部门对华人学者的调查还远未结束。曾经的孤立事件将随着大规模审查的进行而变得普遍。

  美国对华人学者系统性的调查,已让不少在美工作的华人学者坐立不安。不少曾两边兼任的华人学者,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路线:要么选择全职回到中国,要么选择离开中国,全职在美国工作。

  据《洛杉矶 时报》报道,已有数名加州圣迭戈分校的华人学者辞去了千人学者身份。当下紧张的局势,也令在美国工作的学者,逐渐倾向于减少同来自中国的科研人员合作。

  在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工作5年的华人学者孙毅,最近选择离开了浙江大学,回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此前他是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的创始院长,也是美国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肿瘤生物学部主任。

  而他的继任者,则是刚从美国回来的肿瘤学家吕志明。吕志明此前为MD安德森肿瘤医学部神经肿瘤学系、分子与细胞肿瘤学系的终身教授,他是否是此次被MD安德森调查的华人学者之一,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其在该中心的个人主页亦打不开。

  在美国,解聘终身教授流程非常复杂,MD安德森有无履行解聘终身教授的流程?MD安德森表示,当时 “MD安德森准备了同行专家和德州大学董事会成员履行开除终身教授的流程,正当我们在启动这一流程时,三名学者选择主动辞职”。

  据了解,这三名学者均已返回中国,并开始组建实验室。

  事实上,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不少曾在海外做出出色工作、低调返华的学者,有些学者可能此前并未接受调查,但因美国科研环境对华人学者越来越不友好,主动回到中国组建新的实验室,加之中国对基础科研的投入逐渐加大,已经吸引了不少资深华人学者的回流。美国司法部门以及科研管理机构对华人学者的审查,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与此同时,不少在美工作的学者也减少了同中国的合作。耶鲁大学助理研究员王俊曾表示,“目前至少在美国东部,不管是华人教授还是美国教授,他们的策略是倾向于减少(国际)合作。虽然有些人胆子大,认为向学校披露了就行了,但有时候还是不能保证不会有潜在问题,目前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