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段心仪:文化诠释时代的使命
http://www.CRNTT.com   2019-12-11 00:21:56


 
  二 《108总纲》将国文教育简化弱化为“语文”,不再肩负“中华传统文学文化”责任:1. 《108课纲》强调核心素养,分为三大面向、九大项目:“身心素质与自我精进”、“系统思考与解决问题”、“规划执 行 与创新应变”、“符号运用与沟通表达”、“科技信息与媒体素养”、“艺术涵养与美感素养”、“道德实践与公民意 识 ”、“人际关系与团队合作”、“多元文化与国际理解”。结果,国文的核心任务变成“符号运用与沟通表达”。 2. 《108国文领纲》目标为:学习国语文知识,运用恰当文字语汇,抒发情感,表达意见。结合国语文与科技信息,进行跨领域探索,发展自学能力,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运用国语文分享经验、沟通意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有效处理人生课题。阅读各类文本,提升理解和思辨的能力,激发创作潜能。欣赏与评析文本,加强审美与感知的素养。经由阅读,印证现实生活,学习观察社会,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增进族群互动。透过国语文学习,认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体会文化传承与生命意义的开展。藉由国语文学习,关切本土与全球议题,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与能力。注意:此处提到 的“文化”一词,已非“中华文化”。

  五、《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原为单独科目,必选,现在将它并入《国文》。原四学分减为二学分,而且没有独立课纲。定位模糊,且在教材及教学上都被弱化。
小结:教改25年来,带来了教学思维的改变。极为吊诡的是,一方面紧紧追随世界潮流,一方面国文科定位一直被弱化。首先,国语文不再是单独的一个科目,而与英语科并列于语文领域。且同属于国语文课程的还有原住民语 文、客家语文、闽南语文。在这个逻辑下,国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就从“中华文化”转为“多元文化”。多元必有歧异,凡歧异处皆需尊重,所以不 能有任何价值判断。隐含民族意识、爱国情操、明礼尚义等价值判断的素材也从教材中消失。于是,进行学习评量时,必须以大量文本建构背景知识,国文学科核心价值遂窄化为“文本解读”,文学、文化退位。 
贰、历史教育的过去与现在

 88课纲,台湾史首次成为独立单元,附属于中国史。2000年,民进党执政。2004年陈水扁连任,提出同心圆史观 台湾、中国、亚洲与世界的杜正胜担任教育部长,公布了“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台湾史首次独立成册,脱离中国史范围教授,明清两朝则并入世界史,主张学生应由本土历史开始学习,进而学习中国史与世界史。

  2008年10月,马英九执政后,98课纲暂缓一年实施,改称99课纲。国文、历史课纲则进行调整,台湾与中国史合并称为本国史,于2013年实施,称为101课纲。2013年中,又组成检核小组,进行针对高中国文与社会科课纲的微调,于2014年2月10日正式公布,又称104课纲。因中国意识浓厚,引发特定团体反弹,发生高中生包围教育部事件,最后教育部决定新旧课纲版本并陈。2016年蔡英文执政,教育部宣布废止微调的课纲。2018年11月,108历史课纲面世,内容如上表。108 历史课纲出现时,引起轩然大波,当时聚焦在“以东亚史取代中国史”问题上面。等到2019年8月历史课本面世,大家才赫然发现第一册的台湾史也有“台湾地位未定论”的问题。事实上,这样的历史教育只会造成虚无感:1. 国族虚无感:中华民国宪法中的固有疆域,包括大陆与台湾,而且,台湾百分之九十几的人都是汉民族。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108 历史课纲却明显要建构“台湾民族”这种虚幻不真实的图像。不但违宪,更无法凝聚国族共识,反而造成年轻人“我是谁”的迷惘不安。2. 历史虚无化:中国历史悠久绵长,事件人物极其繁复。108历史课纲却只规划了国中阶段两个学期的中国史,以两册的篇幅,大跨距的带过五千年历史,内容粗略。高中阶段就以如此薄弱的认知,进行以东亚地区为范围的主题式课程。如“户籍、土地或赋役与国家统治的关系。”“从汉、晋到宋、元时期东亚人群移动的特色与影响。”并进行专题思辨评析。结果是知识空洞化,评量阅读测验化,历史虚无化。

  中小学历史课程本就有凝聚人群共识,建立国族认同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将自身历史的演变,曾发生的重要事件、其间的重要人物,重大的历史教训,民族的荣光等,让国民知晓,培养国民与国家共荣共辱的决心,以因应世局的变化。108历史课纲则显然失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