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21日电/据解放军报报导,近日,习主席在视察军委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时强调,全军要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加快提高打赢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我军使命任务。这一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位。
“守不忘战,将之任也;训练有备,兵之事也。”军队因战争而产生,为打仗而存在。备战打仗永远是军队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领导永远都是备战打仗的第一责任人。对于练兵备战,军人就应该日思夜想、一心一意,视之为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对每一名军人来说,打仗是全力以赴的主业,主业就要主攻;是精益求精的专业,专业就要专一;是为之献身的事业,事业就要兢兢业业。可以说,军人从事活动的“含战量”纯度,决定着军事斗争准备的力度和深度。
将因演而能,士因习而勇,战因练而胜。平时的演训条件再真再实,也比不过战场上的激烈残酷;练兵场上的情况再困难复杂,也比不过战场上的瞬息万变。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从实战出发一门心思谋打赢、练打仗,尚且不能完全保证战必胜、攻必克、守必固,如果再“不明于急务,而从事于多务、他务、奇务”,恐怕是一点胜算也没有。
军不思战,国之大难。“来如天坠,去如屯逝”的蒙古大军在建立元朝后战斗力锐减,主要原因是其将领们“心在家上、财上,不思战场”;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占领北京后迅速溃败,一个重要原因是将领们不思金戈铁马,常思声色犬马。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一支支曾经摧枯拉朽、不可战胜的军队废弛战备的悲剧警示我们:祗有把全部精力用在练兵备战上,才能始终保持箭在弦上的战备状态。
军要务战,兵要思练。战争年代,一门心思钻研打仗的军人不计其数,比如,痴迷于研究作战地图的粟裕、“打仗有瘾”的徐海东、“抱着电话睡觉的参谋长”李达,等等。然而,远离了战火硝烟,个别军人出现“精力转移”现象:有的看起来很用心,但这种用心想的是“官场”“市场”,而不是“操场”“战场”;有的看起来很用功,但把功夫下在了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上,而不是扑下身子去抓战略工程、基础工程;有的看起来“天天忙得像打仗”,但实际没有忙在备战打仗上,而是陷入文山会海、空转盲转之中不能自拔。这些精力不在岗位、心思不在战场、工作不在状态的军人,到了生死对决的战场上,必然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古人云:“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时间是个定量,人的精力都有限量,花费于此就难以顾及于彼,偏爱于此就可能松懈于彼。备战打仗是部队须臾不可偏移的主责主业,一切工作只能也必须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精力只能也必须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心思和精力一旦偏离打仗,工作目标和方向一旦背离打仗,中心不“中”,重心不“重”,一切努力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历史经验警示我们,与打仗无关的标准定得越高,对部队练兵备战的干扰就越大;与打仗无关的事干得越多,对战斗力的损害就越严重。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战争形态、作战样式正在发生深刻改变。战争是严苛的审计师和公正的裁判员,胜利从来只偏爱思战谋战善战的军人。每一支部队都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努力形成全部精力向打仗聚焦,全部工作向打仗用劲的生动局面,引导每名军人一丝不苟钻研战争,一门心思准备战事,一腔热血投身战场,不断提高能打仗的本领、夯实打胜仗的底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