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宋朝人过元宵节 从正月十四到十八狂欢
http://www.CRNTT.com   2019-02-21 14:16:55


  宋人有“独喜上元”的传统,《全宋词》中的元宵词就有330首,足见当时举国上下对元宵佳节的重视程度。在宋朝,元宵节的张灯庆祝时间甚至拉长到五夜,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这么漫长的狂欢假日,在古代是极为罕见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这天,女性可以通宵达旦的出游,自然而然也演变为了古人们的情人节。她们“尚白”为美,月光下的白衣女子格外楚楚动人。柳永的一句“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描叙的就是少年男女在元宵灯会浪漫相遇的写照。

  在如今,不仅北京故宫举办的一场紫禁城里的元宵灯会万众瞩目,全国各地也上演了别有风味的游园灯会,丰富了我们当下的节庆生活,更唤起了年轻人对传统节庆文化与美学的认可与向往。本期环球网文化频道独家专访了《新宋》作者阿越,在他的作品里有大量的篇幅讲述宋朝的节俗和精彩故事。就让我们跟随他的指引走进宋词、领略宋时山影灯棚的壮美节庆欢歌、酒朋诗侣的文人快意生活。

  01

  元宵节的起源 

  由祭祀演变古人狂欢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认为起源于汉代,但这个节日非常特别,因为它的起源,和道教、佛教,以及中国的传统节俗都有关。

  西汉时代,汉朝在正月上辛,也就是上旬的辛日,祠祀天帝太一,这是西汉时期中国神话中的主神,这个祭祀活动要求从黄昏一直持续到天明。后来佛教传入,汉明帝在正月十五燃灯纪念。道教兴起后,又定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这三个节日后来慢慢融合成了一个元宵节,在隋唐时代受到人们的欢迎,唐代时元宵节张灯三夜,到了北宋,因为经济发达,元宵节的张灯庆祝的时间,拉长到五夜,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八,到南宋,又增加到六夜,形成一个独特的小长假。这么漫长的狂欢假日,在古代是极为罕见的。

  02
  
  皇室代言“独喜上元”

  古人也有发达的夜生活

  “北宋皇室可以说是元宵节的代言人。”在阿越老师的解读里,北宋如此重视元宵节是有三个原因的,首先就是因为北宋皇室的重视。宋太祖赵匡胤率先下令延长元宵节的时间,宋太宗赵光义,也号称“独喜上元”,后来宋朝皇室,在元宵节这一天,都会到皇城的宣德门观灯,与民同乐。宋徽宗赵佶也有一首《满庭芳·寰宇清夷》,将“元宵游豫”之时,城中处处“罗绮缤纷。欢声里,烛龙衔耀,黼藻太平春。”之盛景描写得淋漓尽致。

  另一个原因,则是宋朝号称是“近世前夜”,它的经济之活跃繁荣,和文艺复兴后工业革命前的西欧差相仿佛,宋朝城市大发展,城市中“坊墙倒塌”,进入市民时代,城市中的居民开始有了发达的夜生活,而元宵节,其实是很符合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

  所以,宋朝人很喜欢过元宵节,不仅首都东京开封府的元宵观灯十分壮丽,全国所有的城市,在这五个晚上,也是张灯结彩,全民狂欢。

  最后一个原因,则是源自古代人们精神上的追求。华夏民族本来是一个善歌善舞,敢于表达感情的民族。在周朝的时代,有所谓的春秋社日,就是祭祀土地的节日,人们在节日里勇敢地向自己喜欢的人表达感情。周代以后,社日渐渐式微,但人们的感情需求是一个硬需求,那么像元宵节、三月三日上巳节等节日,就取而代之。宋代元宵节,女性可以通宵达旦的出游,这既是一个女性的节日,也自然而然,是一个情人的节日。

  03
  
  “山楼影灯” 灯会灯宴大开眼界

  宋代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观灯,猜灯谜。元宵节这一天,东京开封城在内的大小城市,全部成为灯城。皇室带头结灯,皇城大内的正门张灯结彩,叫“山楼影灯”,皇宫的东华门、左右掖门、东西角楼,以及开封城中的御街,宫观寺院,全部搭起山棚,张灯陈乐,不仅要有灯,还有歌舞演员表演,以吸引人们观看。

  山棚灯景十分壮观,灯景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有讲求仙访道的,有讲历史故事的,还有搞恐怖内容的,目的都是吸引眼球。据说有一些山棚灯景,画着文殊、普贤,骑着狮子、白象,通过机关设置,手指能象瀑布一样的出水。皇室还做过琉璃灯山,就是玻璃灯山,高达五丈,里面的人物都通过机关控制,栩栩如生。

  而城市的人们,则不分男女老幼,贵贱贫富,全城出动,每个人都盛装出行,皇室的、官府的艺术社团纷纷出动,临街表演,市民社团,还有专业的艺人也不甘落后,整个开封城,有上千支艺术团队在同时表演。有钱人坐马车出行,马车上也挂着灯具装饰,步行出行的人,或者用细竹竿挑着灯笼。

  除了观灯和猜灯谜外,这一天还有所谓的“灯宴”,人们在家里也要张灯结彩,要吃豆沙馅的上灯圆子,汤圆或者元宵,也就是由此而来。除此之外还要吃蒸茧,这个蒸茧是祭蚕神用的,用面和的茧,有肉馅也有素馅,其实就是今天包子的前身。但从记载来看,可能比包子要更细腻一些。

  而宋朝最特殊的,就是元宵节这一天,皇帝在出现在宣德门城楼上,与百姓一起观灯。老百姓可以亲眼看到皇帝长什么样,当时,这个时候肯定是人挤人的。在《大宋宣和遗事》中还记载了一个“归来恐被儿夫怪,愿赐金杯作明证。”的“窃怀女子”的故事。

  说的是北宋徽宗宣和年间的一个元宵节,一位年轻女子和丈夫手拉手逛街观灯。不料,二人被人群挤散了。正好宋徽宗在宣德门赐酒,这女子连忙挤上前去,抢了一杯酒喝了,还把金杯藏了起来了。没想到被内侍发现,将她抓住,让宋徽宗定罪。到了皇帝面前,这女子即兴写了一首词,向宋徽宗解释她偷杯子的原因,是怕回家后公婆和丈夫误会,宋徽宗听她说得有理,便谅解了她。这开头的一句“灯火楼台处处新,笑携郎手御街行。”也描述了宋人在元宵节这一天合家出游的欢乐场面。

  04

  “星球雪柳” ,奇遇中国美人的情人节

  在被誉为“中国情人节”的这一天,宋朝女子的元宵节服饰也是很特殊的。美人们会戴上最好的首饰,珠翠、闹蛾、玉梅、雪柳,名目繁多,但都有一个特点,就“尚白”,因为在月下,白色更美。最别致的就数“戴灯球”,所谓“星球雪柳”就是元宵节那天的女性的独特装扮。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女子们还在身上挂着枣子大小的小灯笼出行,用今天的时髦话讲,那也是自带光环呀!

  柳永有一首词是这样写的:“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讲的就是少年男女在元宵节的相遇。可以说,这一天里人们互相传递情意,在宋词的记载是最生动的。有这么一首词可以细细体会:“帝城三五。灯光花市盈路。天街游处。此时方信,凤阙都民,奢毕豪富。纱笼才过处。喝道转身,一壁小来且住。见许多、才子艶质,携手并肩低语。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北观南顾。见画烛影里,神仙无数。引人魂似醉,不如趁早,步月归去。这一双情眼,怎生禁得,许多胡觑。”

  当然最著名的就是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和辛弃疾的“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人的描叙,往往都来源于生活。

  05

  宋朝文人过元宵 

  酒朋诗侣好不快活

  从流传下来的词作中人们也可以得知一二、词人都是如何过元宵节的。欧阳修年轻时“当年少,狂心未已,不醉怎归得”,可谓是彻夜狂欢,喝个不醉不归。他还写过一首词,说“帝城今夜,罗绮谁为伴。应卜紫姑神,问归期、相思望断”,估计是在和某位美女一道卜紫姑。苏轼、陆游,都写过卜紫姑的词,可见这也是他们元宵的主要活动之一。

  在众多的元宵词中,阿越老师个人最喜欢的是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记载的就是她上半生的元宵情景,香车宝马,酒朋诗侣,好不快活。

  06

  探寻古意生活是一种美学回归

  在今天,不仅北京故宫举办的一场紫禁城里的元宵灯会万众瞩目,全国各地也上演了各具风味的游园灯会,丰富了我们当下的节庆生活,更唤起了年轻人对传统节庆文化与美学的认可与向往。阿越老师认为,在今天人们开始重视探索古人的生活意趣、是人类的自然需求。“仓禀足而知礼仪,现在我们国家逐渐强盛起来,那么人们自然而然对生活就会有了更多美好的追求。我一直认为,对文化的最高认可,是美学上的认可。如果年轻人能从美学上欣赏古人的生活方式,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复兴。但另一方面,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有更轻松、更享受的心态,复古而不泥古,带着温情和敬意,以一种欣赏美的态度,把我们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一面挖掘出来,让它们能重新焕发生机。”(来源:环球网)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