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河西走廊成炙手可热旅游地 骆驼竟“堵车”
http://www.CRNTT.com   2018-08-12 17:02:25


  中评社香港8月12日电/依傍皑皑祁连山的河西走廊,正成为中国炙手可热的旅游地。原本寂寥的沙漠好似闹市,旅游骆驼竟然“堵车”。

  据新华社报道,七八月,正是河西走廊最热的季节,局部地区气温超过40摄氏度。原本荒芜的敦煌鸣沙山上,却游客密布,最多时一天竟有3万余人在这里观光。想骑行骆驼体验沙漠的游客,甚至在这里遭遇了繁华都市常遇的“堵车”。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也迎来近40年来旅游人数的最高峰,每天有1.8万人轮番进入洞窟,门票紧俏犹如中国“春运”的车票。哪怕是地域辽阔的张掖丹霞地貌群,也不得不实施“限流”政策——每天最多接待游客不得超过3.5万人。

  “敦煌市博物馆一天最多要接待7000余名游客,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敦煌市博物馆讲解员魏海平说。

  当以5年为单位观察河西走廊的旅游时,变化更为惊人。敦煌市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敦煌接待游客900余万人次。而在5年前,这一数字仅为300余万人次。本是旅游“凹地”的张掖,因丹霞地貌的得力宣传变得“火爆”,成为甘肃游客增长最迅速的景区。近5年,张掖丹霞大景区年均接待游客增速在30%以上。

  专家表示,贫困的改善,是河西走廊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因素。

  河西走廊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1982年,中国首先在包括河西在内的“三西”地区启动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经过30余年的扶贫,河西变得富庶,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哪怕是在敦煌这样最基层的县级市,也能通过飞机与国内外相连。从廉价客栈到五星级酒店,从当地美食到西餐日料,一应俱全,发达的第三产业为游客提供了诸多可能。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