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13日电/北京时间10月10日19 时,2018年、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波兰女作家奥尔嘉·朵卡萩(又译作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分别获奖。
很快,国内一些出版机构均向记者表示要加印本次诺奖得主的作品。国内出版圈的“诺奖效应”似乎再一次显现了。
对国内一些读者来说,这次的两位获奖作家可能都算不上熟面孔。
奥尔嘉·朵卡萩1987年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而后接连出版长篇小说《书中人物旅行记》、《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等,写作风格则带着些许魔幻色彩。
1966年,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彼得·汉德克的剧作《骂观众》发表后,开始受到关注。此后,他最为著名的剧作《卡斯帕》发表。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以及《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都是奥尔嘉·朵卡萩比较著名的作品,2017年均由后浪出版公司推出过中文版。
这次,后浪出版公司向记者透露,奥尔嘉·朵卡萩上述两部作品都会加印,但具体印数不方便透露。此外,还将推出她的新作Bieguni(英译名Flights,中文暂译名《云游》)。
无独有偶,彼得·汉德克已经引进国内的9部作品也都会加印,其出版方世纪文景表示,每部会加印五万册。
实际上,诺奖得主作品迅速加印,也不是什么新鲜事。2012年莫言获奖、2013年门罗获奖时便曾出现过。
更明显的,2014年莫迪亚诺获诺贝尔文学奖后,于2012年、2014年出版其小说《地平线》、《缓刑》的上海译文出版社也是迅速做出加印决定,首印数各为4万册
出版圈对诺奖得主作品的热衷,早在2012年便曾引发一些讨论,被认为纯属逐利而动,比如莫言在得奖后,其书昼夜赶工加印,与之前的销量反差很大。
甚至有人表示,从莫言、彼得·汉德克等作家获奖前后作品的“待遇”来看,似乎说明诺贝尔文学奖及其得主正逐渐成为一个消费品牌。
“感觉这种加印就是一种商业行为。”翊轩是名文学爱好者,也曾在出版社工作十多年。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每到诺奖时间,好像最忙的不是抢头条的各路传媒,是各个出版方”。
翊轩说,当年莫言获奖带火相关作品,出版社加印,读者们一拥而上,抢读之后一地鸡毛,“许多人可能就是一种追风心理——跟追星差不多,但是粘性更差,读一下也就扔下了,基本不会有更多更久的关注”。
文学评论家白烨则认为加印举动无可厚非:出版社有利益需求可以理解,并且,多数出版社引进作品是在该作家获奖之前,还是有贡献的,客观上也起到介绍文学、介绍作家的作用。
近几年来,诺贝尔文学奖一直很受关注。白烨之前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诺奖的真正意义是对作家文学价值的发现,也许原本有的作家相对小众,但经过诺奖的“推荐”作用,引发关注,作品也会受到重视,知名度得以提高。
“我们更应该充分挖掘认知获奖作家的文学性,关注其作品本身的魅力。”白烨分析,有些文学爱好者是对诺奖及获奖作家的作品发自内心的关注,有些只是看热闹,“对读者就不能强求了。”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