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25日电/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已经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下一步需要实现有效激励,让科技创新土壤更肥沃,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2018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7位;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中,我国申请数量位居全球第二。2018年,我国科研投入高达3706亿美元,仅低于美国。部分技术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甚至是领先水平。一批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相继诞生。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正向科技大国目标迈进。
同时也要看到,在前沿科技、基础科学领域,我国还不具备明显竞争优势;部分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基础装备受制于人的情况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创新激励不足,拖住了科技创新发展的后腿。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回报与成果价值不匹配。公立机构是我国科研主体,多按事业单位管理,科研人员缺少激励,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不到位,降低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也是我国科研人员数量冠绝全球但高端领军人才欠缺的主要原因。二是基础研究激励机制不足。我国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比重长期徘徊在5%左右,远低于美国、法国、英国15%至20%的水平。偏向应用技术研发和技术产业化,难以形成对基础研究的有效激励,导致我国原创性基础研究落后于人,面临卡脖子风险。三是科研经费利用效率低。我国科研经费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突出,持续投入强度不高。科研经费缺乏统筹协调,资金使用效率低,产出效率也低,导致重大项目的重大突破不如预期。
下一步,有必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一是完善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允许科技人员分享科技研发成果知识产权,以及使用知识产权所创造的价值,并以法律形式进行事前确权。科技研发形成有价值成果后,允许科技人员通过转让、入股、使用费、现金奖励等灵活形式,实现相应回报。二是建立基础和原创研究资助体系。基础和原创研究,不同于应用研究,即使出现关键突破,短期也很难进行应用产生显着经济价值。要建立多层次基础和原创资助体系,为基础和原创研究提供资金支持,吸引前沿科技人才参与基础和原创研究。三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市场层面要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推动知识产权价值流转,减少企业科研经费重复投入现象。政府层面要加强科研经费统筹协调,集中力量办大事,支持早期研究开发,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注重集成协同攻关。四是提供鼓励科研经费持续投入的政策环境。虽然2018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仅次于美国,但占GDP的比例还不高,仅为1.97%,低于美国的2.84%,也低于日本的3.5%。强大的科技实力,需要持续不断科研投入。在政策层面,我国应该探索更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的制度环境。
科技创新主体是科技人才。科技创新发展空间在于科技人才研发潜力。因此,进一步深化我国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改革,必须紧紧抓住有效激励科技人才的“牛鼻子”,提供更有利于创新的肥沃土壤,持续激发科技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充分释放科技人才的研发潜力,推动我国坚实迈向全球科技高地。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陈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