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文物医生”为何奇缺
http://www.CRNTT.com   2020-01-15 13:23:09


  中评社北京1月15日电/据文汇报报道,民进上海市委建议从培养机制、建立健全科研机构等方面着手改善,加快本市文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

  《我在故宫修文物》掀起了“文博热”:荧屏上,“文物医生”用匠心和妙手演绎“化腐朽为神奇”的绝活,细腻展现中华文明的精妙;荧屏外,原本冷门的文物修复师成为受关注的职业。

  上海的文物修复人才现状如何?在今年上海两会上,民进上海市委带来一份《关于加快本市文物修复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课题组深入调研发现,上海文物修复人才短缺,远跟不上待修复文物增加的节奏,呼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发挥其在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中的独特作用。

  虽靠着一部纪录片红到“出圈”,可文物修复的春天远未到来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曾透露,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前往故宫报名参加文物修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一年原计划招收88名新员工,结果报名者竟然多达4万余人。

  其实,虽然靠着一部纪录片红到“出圈”,可文物修复的春天远未到来。

  数据显示,上海地区馆藏文物超过200万件,历代留存的文物种类繁多,且由于年久失修,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量巨大。“文物修复师非常稀缺。”课题组成员、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孙峰告诉记者,截至2018年底,上海已备案的博物馆有131家,但具有修复资质的单位仅有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4家。其中,两家院校以培养学生为主,实际文物修复工作由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承担。

  上海博物馆于1958年设立文物修复工场,是国内文博系统中最早启动文保科技研究的单位之一。然而,目前上博仅有文物修复师16人,主要从事青铜器、陶瓷、书画、漆木器等修复;上海图书馆有修复人员10人,主要从事古籍修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近现代老照片、西文书籍、报纸书刊等也逐渐进入文物保护修复范畴,门类越来越多、破损情况越来越复杂。孙峰坦言:“这些文物甚至还面临着无人能修的窘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