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的重与轻
http://www.CRNTT.com   2021-03-28 14:34:34


 
  那么,怎样才是对昆德拉的正确阅读呢?米兰·昆德拉是不会告诉你的,而他所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直在鄙视人们对他的“误读”。

  毫无疑问,米兰·昆德拉的如此做派,反而会引起更大的不解、误解乃至敌意。例如他对自己祖国的态度就让人觉得有些极端。他不同意自己用捷克语写的作品在捷克出版,也不同意他用法语写的作品翻译成捷克语。他认为他的作品只有他自己有能力译成捷克语,而他“缺少时间,永远不可能去做”。如此的怪癖执拗,导致捷克人几十年间一直无法读到他的作品。

  可以想见,这会引起捷克人何种反应。在他的祖国捷克,很多人认为他任性、傲慢,甚至是对祖国的背叛。

  作为其他国家的读者,距离以及置身事外的视角,有助于以一种更加超然的心态去看待昆德拉和他的作品。米兰·昆德拉很在意别人是否误读他的作品,但是读者不在意,其他国家的读者就更不在意。正像文学概论课讲的那样,作品一经创作发表出来就事实上独立于作家,读者如何去读基本上不关作家什么事了。事实上对自己以前发表的作品和小说集,米兰·昆德拉也在不停地修改、删削,从而也加剧了读者对他认识的摇摆。《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一书提到,在昆德拉82岁生日的时候,他的作品被收入久负盛名的“七星文库”。但收录的并不是他的全部作品,而是作者认为有收录价值的作品。显然,很容易就会产生如许疑问:这是不是一部作者钦定的具有“导向性”的文集?作者的“导向性”又是什么呢?就研究来说,利用这部文集可能要格外小心,但从另一个角度,米兰·昆德拉对自己文集的如此动作,本身就具有富含意味的学术价值。

  《米兰·昆德拉:一种作家人生》这本传记,同样可视为来自读者的阅读理解。我不知道这本书否误读了米兰·昆德拉。误读了又怎样呢?米兰·昆德拉几十年刻意隐身、行事怪癖,“生活在别处”,事实上已经造成、强化了人们对他认知的歧义。而这种歧义,某种程度上也是关于他的传记著作最有趣味之处:仿佛在开展猜谜比赛。

  这是米兰·昆德拉生命中的重,还是轻?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