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人工智能往事:科技进步背后的人性光辉
http://www.CRNTT.com   2024-02-29 10:10:51


 
  当人文学科以积极主动态度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时,它们能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创新。在书中,麦考黛克提到了圣母大学博士后丹·西尼金的计算分析案例,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不仅能够提供对传统问题的新视角,还能揭示隐藏在日常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力量。

  在通过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获得博士学位后,西尼金博士开始怀疑他所学书籍的出处。是什么让它们(书籍)找到我的?为了找到答案,西尼金开始做数据分析,通过对出版业趋势和模式的追踪,他得出的答案是“钱”。在1960年,美国的出版商们几乎都是自主运营的。而到了2000年,6家全球企业集团出版了80%的书籍。出版业的这一转变,极大地影响了哪些书籍能够到达读者手中。西尼金的研究揭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事实:文化消费和传播并非仅受到艺术价值或读者兴趣的驱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被经济利益左右。

  贯穿全书的,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这些都是麦考黛克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情感和个人见解。她的文字远超过单纯的信息传递,更传达了情感和观点。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她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热情,对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关切,以及对于未来的无限好奇。

  在沉浸于《人工智能往事》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不禁想起了2023年的另一部畅销作品——百岁老人杨苡的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两本书虽然主题迥异,但都以深刻的个人视角,记录了个人与时代、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交织和亲密交往。杨苡的生命经历如同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近现代史,她以谦逊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众多中国近现代史上耀眼星辰背后的人性光辉

  与杨苡讲述故事的方式类似,帕梅拉·麦考黛克在书中,并不是以炫耀自己与众多人工智能领域巨擘的交往为目的,而是以一名直接参与者和见证者的身份,细腻地描绘了这些科学巨人的生活和性格细节,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科技巨变背后的人性面貌。

  帕梅拉·麦考黛克与杨苡在学术背景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位都出自英文系的学习背景,杨苡是西南联大外文系和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的毕业生。她们的文学背景赋予了她们独特的叙事技巧和深邃的人文视角,让她们能够跨越科技与人文的界限,讲述那些跨学科领域内的故事。

 《人工智能往事》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是“This Could Be Important:My Life and Times with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tsia”。如果我有幸翻译这本书的书名,我会选择《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我与人工智能的那些年,那些事》作为其中文名称。这个标题也许更能忠实于原文的核心思想,同时突出作者亲历其境的独特视角。正如杨苡的自传成了过去一个世纪家国变迁的一扇窗,麦考黛克的作品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视人工智能发展、理解其背后人文关怀的大门。通过她的叙述,我们不仅能够跟随她的脚步深入人工智能的世界,更能感受到在这一切科技进步背后,那些对人类未来抱有深切期望和责任感的科学家的情感与思考。这份记录,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思考与期待。(来源:澎湃新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