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充分释放经济新动能
http://www.CRNTT.com   2020-06-03 07:57:26


  中评社北京6月3日电/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的信心,是基于中国经济在对抗疫情影响中表现出的韧性而做出的判断。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疫情防控中,不少新动能、新行业、新机会得以涌现,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人民日报发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田轩文章分析,首先,依托于互联网的新经济在对冲疫情不利影响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疫情导致的人员限制流动,一些经济活动的主战场转到线上。同时,过去多在大城市活跃的互联网生活方式也在加速“下沉”,更多的县域、乡村加入到互联网生活化的浪潮中。其次,疫情防控期间,不少新的工作模式、合作形态被推到了前台,如在线教育、在线娱乐、在线医疗、“云办公”以及不同行业的“共享用工”等。这些在疫情防控中“催生”出来的行业机会,实际上也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疫情面前,中国整体市场情绪依然能够临阵不慌,充分体现出中国经济的战略纵深和韧性,体现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基础设施系统、物流支持系统、工业化产能以及中国庞大人口规模所带来的巨大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的韧性并不等同于弹性。过去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巨大的资源投入与人口红利,疫情之后,提高经济弹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深挖近来涌现出的新经济、新模式、新动能,是中国经济实现全面复苏、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关键。

  在疫情防控中,无论是大数据应用,还是无人机测量体温等新科技应用的出现,抑或是新产业、新模式的生长,都让我们清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经济秩序的本质,是对稀缺资源的分配。而创新,恰恰可以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多的产出、更有效率地创造产出。多年来,我们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很大一部分是凭借着我们巨大的人口红利,未来在科技创新上仍然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努力。接下来,中国将在5G、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方面努力走在世界前列,这不仅将起到扩内需的作用,更将为中国孵化更多“硬科技”创造基础,成为我们在数字经济时代处于领先的契机。

  文章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激励创新并不意味着在扶持政策上的“大水漫灌”,而是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同时注重用新技术、新需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认识到,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千方百计帮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稳住经营,救中小企业就是救中国经济,就是保住中国经济的创新活力。同时,激励创新创业,需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让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发挥更大作用。这就要继续推动以科创板为开端、创业板为深入点的资本市场制度和要素供给侧改革,缓解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真正用金融哺育创新,培育出一批优质、高成长性、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企业,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们需要有舍弃旧观念、把握新机遇的勇气。只有不断创新突破,提高经济弹性,才能真正增强中国经济“免疫力”。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