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6月18日电/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挑战公共卫生安全,全面冲击世界经济运行,深刻影响社会生活运转。从全球产业链角度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虽不会对这种新旧结构转化过程造成实质性改变,但短期内对现有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冲击仍然不可忽视。
经济日报发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珏文章分析,首先,全球产业链东移加快。中国与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的东亚,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之间所形成的全球制造基地,是此次疫情中率先迅速实现稳定的地区,该区域的一端连接制造业零部件及半成品来源,另一端连接世界石油、矿物燃料等重要产地,中心则是强大的制造加工能力,这种地位是全局性的。从目前全球复工复产情况来看,疫情加强了全球对这一地区的依赖,并将进一步推动该地区从全球加工制造基地转变为全球市场。
其次,全球产业布局分散化和区域化趋势明显。日益深化和细化的分工已经使全球产业链上各个节点国家深度融合,相互依赖。但是,此次疫情也暴露出了这种全球化格局和国家关系的弊端。由于几乎所有商品生产和供应都是一种全球合作模式,当一个国家出现紧急需求时,就需要各个国家通力配合,一国经济对外高度依赖,决定了其高度不自主。
国际范围内因此出现了“更注重安全而效率其次”的观点,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开始出现鼓励制造业回流的打算,以期实现对经济的自给自足和自主可控。同时,跨国公司也开始缩短其产业链。这种趋势已经初露端倪,但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而且是短期行为,不具可持续性。长期而言,分工的细化和全球化不断深化仍不可逆。
第三,全球新的区域重心将出现。区域化与全球化一直并行不悖,二者看似矛盾却也相互促进。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TTI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CP)等区域一体化组织,在加强彼此合作、促进自身及地区发展的同时,也推进着全球化进程。
这一方面表明国际范围内合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全球化过程中区域重心的重要意义。在此次疫情中,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明显理念一致、相互理解,国家间相互支持、彼此借鉴,区域经济恢复迅速、社会稳定。全球重心或将由此出现转移。
文章指出,凡事均有两面性,能否变“危”为“机”考验着全球智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每一个国家都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它既暴露了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强化了某些优势,更进一步强化了世界的相对性和发展眼光的重要性。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全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全球产业链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样体现在人类日常的相互依赖性之中,它强化了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疫情面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只有全世界恢复了常态,各个国家才能回到正轨;只有各国携手共渡难关,世界才能回归发展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