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2月16日电/近年来七国集团的冷战思维更趋严重,热衷搞分化对抗,对于国际秩序变革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着。
2023年新年伊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对七国集团(G7)中的法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和美国进行了访问。日本是2023年G7轮值主席,峰会将于5月在广岛举行。岸田访问G7五国,也是为了在峰会前同各方就乌克兰局势、粮食问题、核裁军、气候变化等一系列议题通气以获取支持。
除了一年一度的G7峰会,这个代表着典型“西方小圈子”思维的集团,也频频在日常国际社会中“刷存在感”,但似乎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究其背后,近年来七国集团的冷战思维更趋严重,热衷搞分化对抗,对于国际秩序变革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着,已逐渐沦为明日黄花。
缘起与演变
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为了应对石油危机、经济危机等重大困难,在其内部建立起了一个重要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七国集团。1976年,七国集团聚集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七个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几乎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2/3,一时间在全球经济中呼风唤雨。冷战时期,七国集团作为西方国家的重要集合,为美国赢得冷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冷战结束后,为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七国集团开始扩员,第一个被吸收的对象是俄罗斯,由此,七国集团演变为八国集团(G8)。考虑到俄罗斯与西方的复杂关系,七国集团吸收俄罗斯更多是想要改造和限制俄罗斯。此后七国集团还放出风声,要吸收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加入,成为G10或者G11。
然而,俄罗斯与西方国家龃龉不断等因素影响下,八国集团貌合神离。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西方国家排除俄罗斯,重回“七国集团”。随着美国霸权焦虑的加深,其愈发倚重七国集团,并将七国集团视为自身大国竞争战略的重要工具。即便二十国集团(G20)取代七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七国集团依赖留恋旧权力,习惯小圈子,难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共商共治共享。
目前,七国集团已形成了外长会议、首脑峰会等多种机制,依然是全球治理中不容忽视的力量。回顾七国集团的发展历程,其功能也已从单一的协调经济政策逐渐向政治、安全等领域扩展。不过,七国集团的影响具体如何与其内部协调有关,特别是美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比如,美国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奉行“美国优先”理念,与盟国争利明显,使得七国集团内部分歧增多,系列峰会成果寥寥无几。拜登执政以来,为了修复联盟关系,美国不断加强七国集团内部的协调,七国集团影响力有所恢复,更是成为了美国护持其霸权的战略工具。一段时间以来,美国维护其霸权更加看重盟国的协助,使得美国对于七国集团、北约等多边机制更为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