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牌“一骑绝尘” 亚运会疑似全运会
1、中国一家独大 亚运会越来越像全运会
本届亚运会,中国军团再一次创造了多项新高。亚运会总金牌数跨越1000枚,在一届亚运会中的金牌数也超过了20年前北京亚运会最高纪录183枚,达到了199枚。一位网友在论坛上对本届亚运会给予了这样的定义:“所谓亚运会就是把全亚洲的朋友叫到一起,听中国国歌的单曲循环。”另一位网友更是直言:“亚运会,就是除了中国之外的亚军们一起开的运动会。”虽然网友们对亚运会的新解不无调侃的味道,但事实上,这样的画面在广州亚运赛场上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用新加坡乒乓球女队主帅周树森的话来讲:“有中国队参加的乒乓大赛,其他国家只有争亚军的份。没办法,中国队的实力太强了,像新加坡队只有5名选手训练、比赛,而在中国进入国家队的球员恐怕50人都不止,这种差距是无法逾越的。”(广东《时代商报》)
新华社记者杨明撰文称,“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体育等同于金牌,把体育当作强国符号,这其实是扭曲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本质。金牌拿太多幷非好事,会带来负作用。我们应该立刻转型和转轨,把重视竞技体育转变成重视全民健身,淡化金牌。”他甚至建议,“是否可以从下届亚运开始,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赛。”(江苏《新华日报》)
“和20年前全民皆亚运、紧盯金牌榜的忐忑心情不同,20年后当国人再面对家门口举办的亚运会时,除了内心依旧自豪外更多的是一种淡定和从容。正因如此,本届广州亚运会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金牌地域性增强。”一位曾经采访过北京亚运会的资深老记者这样总结道,“说白了,现在的亚运会越来越像全运会了。”(广东金羊网)
2、自己人窝里斗 亚运上演“一省对决一国”
事实上,亚运会已经形成了全亚洲对抗中国的局面,而且从目前来看,后者还占据着上风。只是,中国队一家独大的局面,在使其他参与者成为陪衬的同时,也使得亚洲体育明显失衡。(浙江《钱江晚报》)
“亚运会开赛5天,中国代表团以平均每天狂揽20金的成绩牢牢锁住金牌榜榜首的位置,所以我们现在只能紧盯本省运动员在亚运会上的夺金点。”包括广东、辽宁、山东、江苏在内的很多媒体都采取了“强化地方金牌”的报道战略。一位山东媒体同行不无炫耀地说:“在上届多哈亚运会上,山东籍运动员共获得了21枚金牌,本届亚运会我们山东队的目标是突破30金大关。”
而身为东道主的广东在亚运会比赛日的第4天,一天便拿到了8枚金牌,而且广东选手所获得的8枚金牌全部来自奥运正式比赛大项。一位广东媒体同行对记者说:“作为东道主,我们除了要办好亚运之外,还要和韩国、日本PK一下。到亚运会第4比赛日,我们是稳稳以20金排在日本代表团之前。”“一省PK一国”成了本届亚运会上的新潮流。(广东大洋网)
其实,中国代表团内部之所以会出现各省暗地较劲的现象,也是缘于在亚运赛场上经常会出现自己人窝里斗的情况。“包揽”可以说是用在中国代表团上最频繁使用的字样。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等优势项目都在赛前不约而同喊出了这样的口号。(广东《时代商报》)
3、“夺金”惯性太猛 相比东道主,对手像观众
与人们预料的完全一样,广州亚运会从开幕第一日起,便失去了竞技领域的最大悬念。中国军团的金牌数在不断膨胀,频繁到连专业体育记者们都应接不暇。关于奖牌榜的比拼,已无任何意义。也许是过于强大的气场,开始出现部分东道主关于“对客人照顾不周”的担忧。菲律宾网球运动员塞西尔•马米特说:“我们这些选手更像是来这里看中国队比赛的观众,中国队也不能分点金牌给我们家,你们拿了第一、第二,怎么也得留个第三、第四给我们吧,结果还是没有。我觉得,亚运会就是‘中国亚运会’,我们这些弱队永远都是没有竞争力的。” (四川《成都晚报》)
举个通俗的例子:本来是请大家做客的,结果鱼翅和熊掌都让主人抢吃了,剩点汤汤水水给人家分,咱好意思吗?生物界和自然界法则告诉我们:只有共存才能共荣。让一个“巨人”和一群“常人”按照相同规则玩角力游戏,场面未必有趣。一个主办过奥运,金牌总数第一的国家再主办亚运,其实就是让我们发挥风格,提升国家形象的时候。正如一个长期吃不饱的人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实在没有必要每顿饭都把自己搞得很撑,主动“饿”一下自己,吃个八分饱就更为健康。只是中国的“夺金”惯性依然太猛,所以亚运会金牌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也就不奇怪了。(新加坡《联合早报》)
亚运中国“一家独大”看似独领风骚,实质危机四伏。一则亚洲体育严重失衡,中国独舞,其他参与者成为陪衬,长此以往,无人喝彩,谁也不愿陪着玩。二则“中国兵乓球现象”再现,亚运会演变为“一个超级大国(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对抗赛”,孤独求败,亚运会将逐渐失去其吸引力和生命力。亚洲体育盛会只有各方和谐共存,才能长久共荣。(《日本新华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