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堵”治堵 史上最严方案出台
1、治堵新政出炉 治堵方案囊括六大亮点
12日晚间,传说中的北京治堵方案揭开面纱,并于次日开始征求市民意见,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作为一个有近500万辆机动车的大都市,北京的交通难题系统复杂,此番治堵方案以“狠”着称,其中“以牌限车”“收取拥堵费”、“停车费上涨”等举措更被媒体称为“刀刀见血”,无一不牵动人们的神经。(上海《新闻晨报》)
治堵方案囊括六大方面:完善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提高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等。这些宏观宽泛的表述,当然怎么看都正确。而舆论焦点更多的却不在这些空泛的规划上,而是那些和民众出行密切相关的举措,如限行、拥堵费等。可惜,数千字治堵长文中对此着墨并不多,这显然与民众观感相左。(四川《华西都市报》)
2、模糊关键问题 新方案煮成一锅夹生饭
自从北京成为“首堵”之后,各种治堵措施就连绵不绝从未停止过。本月13日,北京最新的治堵方案公布并开始征求民意。总体感觉这份征求意见稿还是一锅“夹生饭”,若匆忙推行只怕各项治堵措施形不成合力。(北京《京华时报》)
在这份5000字的征求意见稿中,除提高停车收费外,此前外界风传的各种严厉措施如限购、限行、征收拥堵费等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表述,而是以“必要时”、“择机征收”等模糊字眼埋下伏笔。这虽然给管理部门预留下操作空间,却也增加了政策不确定性,让公众无所适从。(上海《新闻晨报》)
应当承认这套方案还是下了很大工夫,然而方案中还有不少举措,有的太过粗略如同大纲,有的到关键处一笔带过,有的科学性有待论证,有的尚需配套举措,有的还缺乏可操作性,不能不令人担忧。未来五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那公众怎么去监督它?公众怎么知道各单位没有新增公车,它悄悄地增加了怎么办?拼车出行似乎拿到“准生证”,方案中说“规范合乘出行”,那么拼车在何种意义上合法合规?黑车是否会因此而猖獗?差别化停车收费,已使一些拥堵地段的停车位空缺,却增加了路上拥堵。司机惧于高额停车费,到处转悠去寻找便宜地段,给一般路侧停车带来较大压力。结果是,自行车道全被机动车占了,骑自行车的就上机动车道掺和去了。(北京《京华时报》)
3、城市规划失调 治堵新方案治标不治本
3E交通系统城市交通咨询专家徐康明表示,北京市的交通拥堵跟整个城市规划有很大关系。而北京出台的交通治堵方案,有点临时抱佛脚的意味。由北京城市结构的单一核心所形成的环状交通的布局注定了它今天的交通恶化。一个城市的交通方式是从属于城市结构的,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核心就是天安门广场,城市的拓展规划和建设从政治的象征来考量始终以此为核心向外发散,结果随着人口扩张,形成了一环又一环的不断摊大饼的环状交通,这是北京作为首都所承受的重负之一,也是早期城市发展中,规划局限所形成的城市结构。其交通恶化是早晚的事,也是北京人无法避免的代价。(湖北《长江商报》)
不少道路还存在设计不科学问题,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一大根源,方案却并未关注这一事项。比如,京通快速路出京方向,竟然有来自三个方向的车在同一入口处进入主道,紧接着又是一出口,每天这里乱成一锅粥。再有,一些公交车站点设置不合理,也影响道路通畅。有的公交车站就设在离路口不到20米的地方,如果这是一辆需要左转的公交车,那么它就需要在拉上乘客后迅速往左并线,这样的结果是,长长的公交车横在了路中间,后面顿时排起了长龙。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这个治堵方案只是治标的办法。真正治本,应该像纽约、东京、莫斯科一样,形成中心区的蛛网状轨道交通系统。而要形成这样的轨道交通系统,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北京《中国青年报》)
面对首都北京的拥堵状况,再审视方方面面的纾解此道,说老实话,悲观总是挡在乐观的前面。北京城怪圈之内循环的堵车之困,到目前真的看不到一个完整的解困路径。
不乐观的原因是,现在几乎所有的解决方法,依然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据悉,北京市即将出台的治堵方案,就总体方向来看,主要是治堵措施,将主要包括遏制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和降低使用强度、大力改善公共交通换乘条件、推进P+R停车场建设、提高机动车停车费以及实现五环内智能交通全覆盖等措施。从解决城市拥堵出发,遏制增量只是第一步;北京必须改变“全面发展”的经济模式,割舍一些“中心”,鼓励其外迁。(北京《中华工商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