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页:收视垄断
最开始的垄断,是观众用摇控器投票得出的
第一任春晚导演黄一鹤曾经自豪的表示:“那时候,沿海省市的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春晚,北京电视台也录制了春晚。1983年的时候,北京台台长还说跟我们打擂台,但是在除夕夜,连他们的播放人员一边播一边都在看中央台的春晚。”他记得当时领导对他们的要求就是,要争取做到让观众不换台。而春晚巨大的影响力,也确保他们完成了这个任务。
之后,行政之手插了进来
在春晚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小插曲:1985年春晚时,导演曾经想搞出花样,把晚会从舞台搬到了体育馆,结果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一下子办砸了,投诉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央视还要通过新闻联播向全国观众道歉。
大概是1986年以后,当时的广播电影电视部有了指示,禁止各地方台在除夕制播同类的晚会节目。其中原委与两届成功一届惨败的经验有深刻的关联,前两届春晚的巨大影响力大概远远超出了一台晚会所预期承担的责任,影响力越大,有效掌控的力量随之增长,而1985年的失败所招致的民愤更加深了对失控的担忧。
从此,央视春晚形成制度性垄断,优势变质为强势。
从自娱自乐到“国家公器”
曾经有人谣传“央视将不再包办春晚”。央视有关负责人很不屑地批评这个消息的编造者“根本不明白央视春晚的性质”。央视春晚的性质是什么?“央视春晚要表达央视的主流文化意志,而不是全国好看的节目的大杂烩。”
节目审查之慎:从中央电视台、广电总局到中宣部,春晚领导小组对节目的六次审订,才能决定最后哪些节目可以上春晚。
导演选择之慎:曾经央视文艺部就可以决定导演人选,而自1993年后就需要竞标,过去由一个处级单位就可以任命一个总导演,现在要经由一个部级单位的同意,足可以见到重视程度的变化。
而从中央领导人对春晚非同寻常的关切,也足以印证这台晚会“不一样”之处。
禁令失效,垄断依然
2000年以后,当地方电视台开始摆脱禁令束缚,着手提供不同的产品时,央视已经完成了自己在文化领域的“原始积累”。连续十几年独家提供的产品,既培养了观众的趣味,也制定了产品的标准。它已经不惧怕任何传统体系内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