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太湖治污燃眉之急 五市签下军令状
1、太湖水面铺“绿毯” 治理必须加强区域协调
4月24日,召开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江苏省政府宣布:由省长罗志军担任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主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赵克志和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分别担任副主任,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5市市长和18位相关厅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委员,共同为恢复太湖勃勃生机献计出力。(北京《中国环境报》)
而建国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多龙治水”模式治理河流。所谓“多龙治水”,既是多个部分联合工作。比如现在跟水利有关的,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发改委、财政部、气象、国土、科技部等部门都会涉及到。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多龙治水”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即是各自为战,互不干涉,而且逐渐有了利益之争,与己有利就多做,与己无利就不管。(北京资源网)
在太湖蓝藻事件暴发后,各方分析太湖污染原因,总结自己是如何治污如何减排的,头头是道。但因为太湖是跨界湖泊,是“公家的湖”,管湖的部门也是多头管理,该谁负责任谁也说不清。此外,瞭解太湖的人都知道,太湖污染反映在“湖”,而根子在“河”。流入太湖的有170多条河流,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都是通过这些密密麻麻的河网进入太湖的。于是,太湖环境问题出现后,处理责任人时就出现了“板子不知道打谁屁股”的尴尬。
但真正把太湖恢复到鱼肥水美,将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更为巨大的。曾有日本专家经过两年调查,认为太湖水质要在10年内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最少要投入2251.5亿元。(北京《中国经营报》)
2、环保部门有掣肘 边治理边污染依然严重
南太湖游船公司负责人顾长明表示,“蓝藻是水质富营养化的产物,但说到底就是工厂污水造成的后果,因此要怪的话,就得怪那些与湖泊相邻幷且不断向湖水里排污的工厂企业。”但是,环保部门的执法也时有掣肘,宜兴市环境监察局副局长孙列锋认为:“虽然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但环保执法手段还是太弱,举例来说,若环保局看到一个冒黑烟的烟囱,想要拿掉它,经过各种手续程序,等到最后执行的时候,已经过去14个月了。”(上海《新闻晨报》)
应该说,自去年5月无锡水危机事件发生之后,长三角地区在污染治理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其密度之频、力度之重,堪称全国之最。2007年,江苏省共关闭“小化工”1934家,其中太湖流域关闭1197家。今年,将再关闭“小化工”1162家。新修订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将于今年6月5日实施,届时,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将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
但在展开环保铁腕的同时,成效依然值得忧虑。4月初到无锡调研的国家环保部督察中心通报了在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所做的抽查结果,在被检查的三市53家企业和污水处理厂中,80%的单位存在超标排污或其他环境违法行为,暴露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国家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对此表示:“当前,太湖治理的重点还是要管住工业企业和污水处理厂。”(北京《国际金融报》)
3、发展仍在走弯路 “先污染后治理”积弊难消
2006年,无锡人均GDP突破了7000美元。但发展也越来越受到资源、环境、人口素质的约束。过去几年,无锡每年大约要用8万亩土地换取15%的GDP增长和20%的工业增长,而生态功能水平只相当于全省的65%,生态需求却高出40%。这些数据说明,太湖流域环境污染问题不是短期形成的,高GDP增长是以寅吃卯粮,透支发展后劲,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太湖蓝藻暴发事件实际上就是政府一味追求GDP,不注重环境保护的恶果。(江苏新华报业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副研究员苏扬曾经撰文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各种国家级公文里就多有“不再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这样的表述,但2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条路我们还在走。事实证明,治理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污染所换来的经济发展收益。例如滇池周边的企业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而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至少就得花几百亿元。淮河流域小造纸厂的产值20年累计不过500亿元,而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便只是干流全部达到最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Ⅳ类)也需要3000亿元的投入,而要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的状态(Ⅲ类),则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北京《IT经理世界》)
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人们对于这样显而易见的经济常识视而不见呢?算来还是因为温饱压倒一切。成本再巨大,也是远期的事情,而现实的利益再小,也是眼前的。上世纪80年代的“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的开矿政策破坏了资源,污染了环境,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解决温饱这个民生问题。更何况人的贪欲无限,更可以收取眼下的利益,然后迁居异地,把将来的成本转嫁到下一代人身上。
进入21世纪,温饱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要花费巨额成本解决污染问题了。之所以要解决,是因为污染的威胁就在眼前,由“先污染,后治理”这种方式得到的经济收益与污染的威胁相比显得越来越小。以前是因为不污染环境就没有饭吃,现在是因为污染了环境也没有饭吃。转来转去,中国人终于又回到了起点。(北京环境保护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