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房地产泡沫爆裂 杜拜神话终结
http://www.CRNTT.com   2009-12-07 02:35:24


 
四、地产绑架经济 杜拜危机警示中国


1、敲响房地产业警钟 “地产绑架经济”积弊重重

  在杜拜危机爆发的同一天,研究机构发表的报告说,上海、北京、深圳等大都市房价屡创新高,部分地区楼盘价格飙升已逾越去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有专家预测中国房价仍会有一段上升期。但理智的投资者应看到,热钱可能同样会以突然撤离的“休克式”使楼市价格产生剧烈波动,杜拜风暴对新兴市场经济体特别是房地产推动型经济的影响不可小觑,冲动的热钱最终会以多米诺骨牌效应式的资金链断裂去展现破坏力……(美国《侨报》)

  郎咸平曾对媒体表示:“没有哪一个大国敢把房地产业当做支柱产业。拉动GDP主要消费,但如果所有的钱都投入到房地产业里面,那别的地方还怎么有消费?如果全国都不去做制造业,都是炒房炒股,那这个国家怎么办呢?” (广东《南方日报》)

  而中国和杜拜的共通点,是彼此都属国际热钱垂青的市场,杜拜现在欠债权人的金额约为600亿美元,中国9月份外汇储备增加618亿美元,其中约400亿美元是流入境内的热钱,中国官方估计,今年流入中国热钱至少有近1,000亿美元,热钱一旦撤出,中国的股市和楼市都会受到重重一击。除了热钱,杜拜和中国都有“通病”,就是地产炒得热,造成资产泡沫。杜拜危机的成因是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资金链断裂,大量工程停工。中国在今年房地产价格大涨,大城市频频出现“地王”,房地产炒得火热,如果价格一旦下滑,杜拜风潮式的危机就会在中国重演。(香港《信报》)


2、稳住外资至关重要 中国市场并非高枕无忧

  尽管有专家认为“杜拜世界”的债务危机对中国影响不大,但杜拜危机对浙商的影响却已经突显出来。有浙商表示,在杜拜从事贸易的浙江老板超万人,其中起码半数以上拥有或买卖过房产,按照平均每人买一套,而一套以100万元计算,浙商在杜拜投资楼市的总额便达50多亿元,而现在楼市缩水一半,那么起码有20多亿元资产人间蒸发。(北京中国网)

  表面看来,除了少部分中国公司以及涉及到的国内银行之外,其他直接影响并不多。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市场就高枕无忧。杜拜事件最大的问题是全球资本对新兴市场模式信任是否可以持续,如果杜拜摧毁了全球资本的信任,那么毫无疑问将引发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巨大冲击,并且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不仅因为中国是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还因为国际资金的流入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上海东方网)

  导致杜拜危机的导火索,是对房地产行业大肆放贷,过度借钱,靠全球巨额融资吹起了房地产泡沫。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表示,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占到GDP的6.6%和1/4投资,直接相关产业达60个,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直接命脉。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大的波动,现阶段依靠房地产发展生产的几十个行业,如钢筋水泥生产商等,还有那些投资房地产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将受到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因为大量资金的丧失,让失血严重的中国实体经济崩溃。

  也正因为这样,中国一方面要加紧控制热钱流动,尤其要避免热钱大规模流出中国市场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要严查涉及杜拜业务的中国公司及其银行信贷,密切监控相关机构的受损和资产恶化情况。此外,要向全世界解释人民币稳定有益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稳住在中国的外资,才能稳定全球资本对新兴市场的评级。(北京财经网)


3、慎防政府过度负债 形象工程埋下危机隐患

  众所周知,杜拜走的是一条政府主导之下、追求“高投入、高回报”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贸易、旅游、房地产、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近年来,“杜拜”几乎成了世界范围内“豪华”、“奢侈”的代名词,它拥有全球唯一一家“七星级酒店”、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岛、世界最高建筑杜拜塔等等。

  杜拜政府利用宽松的国际融资环境,四处举债大兴土木,人为地创造了一个个光辉灿烂的“形象工程”。在向“奢侈”、“豪华”突飞猛进中,它忘记了一条最古老的训诫——“不能把大厦建在沙滩上”。展望未来,杜拜已踏上漫长的“还债之旅”,当地经济必然会受到沉重的打击,留下一大摊“烂尾工程”,甚至可能很长时间无法翻身。而且,这些恶果最终要由纳税人承担,当地社会福利水平必然急遽下降。(山东《齐鲁晚报》)

  以杜拜危机为镜,可以说,类似的一幕近年来始终在中国一些地方上演,至今还在延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抢抓机遇”,为了迅速“出形象”、“出政绩”,丝毫不顾地方财力的实际承受能力,甚至不顾当地民众的民生问题,大肆兴建各种“形象工程”,大马路、大高楼、大广场等等层出不穷,为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由于“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铁律,为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埋单的,只能是当民众。于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偿还“形象工程”的欠债,“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卖地财政”之路,并直接导致当地房价扶摇而上。后果是,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其他消费需求,都受到房价的沉重打压,“房奴”与“形象工程”相辉映,也成为一些地方的无奈。(上海解放网)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