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追问上海大火 民心工程何以变身夺命灾难?
http://www.CRNTT.com   2010-11-22 21:12:33


 
四、消防成为软肋 敲响高楼时代警钟

1、消防望烟兴叹 暴露高层建筑安全软肋

  上海静安28层高楼大火死亡人数之多,在建国以来上海的历史中都是极其罕见的。刚刚过去的世博会,让上海这座大都市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世博会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言犹在耳,然而,事实却再一次显示了火灾面前城市的无助。(北京中国网)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静安区又位于上海的中心地带,在这样一个中心中的中心地点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火,一向将上海作为香港强力竞争对手的香港媒体觉得很诧异。世博会前夕,上海消防系统进行过多次消防演习,从电视上看,雄赳赳气昂昂,各种设备齐上阵,似乎无所不能,但真的遇到火灾,这些消防却只能望烟兴叹,束手无策。(广东中国时刻网)

  上海在这次大火中的消防表现,与此前频频高调亮相的国际化消防水平严重不符。多位小区居民和幸存者对救火现场的描述都显示,消防队员个人的英勇表现毋庸置疑,但是消防设施与应急反应系统水准太差。(北京《财经》杂志)

  据上海官方通报,728号楼火势于15时22分控制,18时30分基本扑灭。在这四个小时中,728号楼的燃烧更像一座“炼丹炉”。一般来说,高层火灾破坏力会因为风、“烟囱效应”等的影响而加剧。所谓“烟囱效应”,因为高层建筑内部的大量管道、竖井、楼梯间、电梯井、排气道等直通顶层,形成一个拔风的“烟囱”,使火势迅速向上蔓延,高层风力作用又使燃烧更加猛烈。上海市消防局的一个试验测试数据显示,一座高度为100米的高层建筑,在无阻挡的情况下,烟气顺竖向管井扩散至顶层只需要30秒,整幢建筑瞬间即可形成“立体火场”。在这种情况下,逃生很不容易。“以一栋80层的建筑为例,烟气自下而上扩散到顶层只要1分钟,而人员自上而下疏散到底层最快也要30分钟。”公安部消防局防火处高级工程师薄建伟告诉记者。(北京《瞭望东方周刊》)

  上海市消防局局长陈飞11月16日介绍,在现场采取的战术是,灭火与救人同步进行,内攻与外攻同步实施,堵截与强攻相结合,近200名队员冒着浓烟高温实施强行内攻。对消防人员来说,无论是内攻还是外攻都非常困难。首先是内攻通道受阻。当时大楼的烟气非常浓,内部火势已经处于猛烈阶段;其次燃烧面太广。外围的火势也使得屋内被困的人员无法靠近窗户,从窗口、阳台等处向外逃生、呼救。一些火灾逃生常识,比如躲在阳台等待救援等,在这起火灾中无法起作用。

  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杨立中认为,此次救援已尽力,对火势控制也竭尽所能。对于多点的立体火灾,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同为立体燃烧的美国纽约“9•11”现场,未能扑灭大火,消防人员主要的工作也是强攻救人。(北京《财经》杂志)


2、警示“高楼竞赛” 消防能力制约建筑高度

  上海的这场高楼大火震惊了全国,因为这场大火虽然发生在上海,但在城市建设的高楼时代,这场大火触动了每个城市人对自身安全的忧虑。(山东《齐鲁晚报》)

  如今,在国内大中城市,高楼丛林正成为日益流行的“风景”。无论是出于一些人对地标建筑的主观偏爱,还是出于土地资源稀缺的客观原因,城市里的高楼是一座座拔地而起,高度纪录是一破再破。但华丽的高度可能带来风险,庞大的体量可能暗藏隐患,在消防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安全工作疏漏处处存在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火灾,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上海这场大火,实际上是为所有城市争先上马高楼、超高楼再次敲响了警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地经济实力明显提升。高楼林立成为不少地方发展的远景和目标,似乎惟有争奇斗艶、高耸入云的建筑,惟有令人刮目相看的高度数字才能充分展示出一地发展的巨大成果,各地的“高楼竞赛”由此而生。但用安全第一这把标尺仔细丈量这些高楼,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巍峨挺拔、富丽堂皇的高楼并不值得骄傲,甚至会让人捏一把汗。(《北京日报》)


3、消防“自救”困局 住宅防火标准陷入两难

  “高层建筑的消防,‘防’永远是第一位的。”同济大学建筑系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授告诉本刊记者,由于消防技术手段在现阶段无法跟进,目前破解高楼灭火难题基本都立足于“自救”。所谓“自救”,并非指依靠大楼内的人自行灭火,而是指依靠建筑的“内功”灭火。(北京中国经济网)

  在“11.15”火灾中,明显缺乏“自救”措施。“合格的高层建筑应有非常严格的防火设计规范,如配备烟雾警报器、楼内喷淋装置等,”该教授说,一旦出现火苗,警报声响,救援人员就可迅速抵达现场,控制火势。

  但这些装置一般只局限在商业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使用,国内的住宅建筑还很少使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所长李引擎认为,在实际操作中,住宅建筑的防火标准比公共建筑低,是因为“涉及住宅建设的投资、价格问题,一旦价格过高老百姓很难承受”。(北京《瞭望东方周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