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家庄两位农民李永平和于江通过职称评审,成为了全市最先取得初级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李永平和于江,分别经营着农场和农业合作社,李永平的农场有1200多亩,带动了500多户农户创收。于江的合作社有3000多亩地,辐射56个村,让102个参股农民每年增收3万多元。
农民也能像大学老师一样,靠在农村种地就可以评职称,确实打破了社会上很多人对农民的刻板印象。但这事只是看着新鲜,其实已经探索好几年了。早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曾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之后多地陆续启动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到了今天,农民种地评职称这事,已经遍地开花。
就以山东为例,截至2021年1月,全省已有2224名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评审取得职称,其中高级41人、中级626人、初级1557人。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不少农民评上了“正高级”。农民评职称,这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正在走进千村万户,幷推进着“三农”发展,助力着乡村振兴。
对于农民种地评职称,当前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理解偏差和认知误区。比如,就有人说,就种个地而已,为啥还要评职称?是不是在搞噱头,搞形式主义?
面对这个疑惑,我们还是要先普及一下最新的情况。首先评职称这事,面向的是农村地区拥有一定技能和学历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说白了就是新型职业农民。给新型职业农民,搞出一个完整的自成一体的社会评价体系,是爱护他们尊重他们的体现,且能助力他们把自己在农村的事业做大做强。
有了职称的激励机制,还能更好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村中的“头雁作用”,有利于激励他们在农村大有作为同时,带动其他农民增收,带领农村社会向好发展。再说,农民的职称也不是空有一个证书,也有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和一系列政策倾斜。所以说这是很务实的改变和创新,不是什么噱头和形式主义。
还有人说,评职称都是有硬杠杠的,是需要搞研究、写论文和出科研成果的,这些和农民有关系吗?有几个农民能做到这些?对于这一说法,我们要看到,由于“三农”的特殊情况,把事业单位用的评定职称办法那一套生搬硬套到农民身上,显然是不合适的,也会水土不服。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评职称,注重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实际传授带动能力,以实绩论英雄,便成了各地为农民评职称的重要依据和标准。这就很符合实际,也很接地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