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哑着嗓子说,为了能办齐“五证”,自己跑了整整5天,磨破了嘴皮子,饭都没怎么吃过。
“可还是没办下来”,徐香勤大哭。她在学校附近打散工,每月收入1000多元,丈夫靠收废品挣钱,“收入很少,但再苦再累,我们也想把孩子带在身边。”
为了办到“五证”,这位只认识自己名字的母亲学会了发传真,拿着文件到处找人念给自己听,“我不能让儿子像我一样没文化,上学,一定要上学。”
两万费用挡了求学路
“其实新希望小学的条件并不好,教室都是彩钢板搭的,操场也很小”,三年级学生小武(化名)的母亲李女士说,一家人从天津来京已经数年,孩子该上小学时,自己也去一些公立小学咨询过,门槛很高,仅赞助费就要交2万元,而在打工子弟学校读书,每学期学费800元,加上取暖费、饮水费等,花不了2000元,“我们夫妇每月收入也就3000元左右,只能负担起这样的花费。”
李女士称,孩子进入公立小学前,还须通过考试,小武成绩不好,没学校收。“借读生不仅入学前要考试,上学期间的成绩如果达不到要求,也会被退学”,李女士称,小武的一名同班同学,此前在附近一家公立学校读书,就因3年级的考试不合格被退学。
多数家长称,送孩子到打工子弟学校其实很无奈,学校里面大多是打工者的孩子,不会受歧视,孩子间相处得也很融洽。原新希望小学语文老师宋先生说,学校除了小学6个年级,还有初中部,“很多外来务工子女读完小学后无法升学,所以选择来此。”
随着新希望小学的拆除,宋老师和其他20余名老师也全部失业,“新希望在西三旗的分校,能负担10名左右的老师,其他人只好自谋生路了。”(时间:8月17日 来源:长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