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政府全力推动的,政府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极大的干预力,虽说现代社会政府的合理定位应当是有限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但这是我们要渐进达到的目标。在当前现实下,作为我国民众传统心理的一种延续或者是一种路径依赖,至少在很长时间里,民众依靠政府解决问题的期望值仍很高,政府的干预力仍十分必要。但我们要用好这种力,这种“用好”就包括明确告诉百姓,“统一更换卷帘门”之类不再是政府的事。渐渐地,让要所有人一看就知道:这事是政府必须管的!而那事不归政府管。如果在百姓对“统一更换卷帘门”是否为政府行为都无法辨清的大背景下,仅撤街道办又有何用?
第二个“铺垫”是执政者要极大地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对于民生的广泛参与,建立多种公民意见表达和决策参与的平台,如传统媒体和网络,如听证和论证,如辩论和对话等等,建立广泛和健全的社会交流机制,使各方言路畅通,民情四通八达。这里特别要把握一个原则,即在社区管理创新和健全民主自治体系及完善议事规则过程中,要让“利益最近的人”,及社区的居民说话,说话算话,是最基本的。
当下就是要立即改正一些地方仍盛行的大动员、命令式、强制性、先斩后奏或生硬执法等“习惯性思维和做法”。回头看看,我们这些年所犯的错;还有当下激化或积累的社会矛盾,大都与管理者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忽视或漠视“利益最近的人”话语和利益有关。这个问题不解决,减机构的用处不大。
第三个“铺垫”就是政府要热情培育和支持,或至少不要阻碍社区管理中的群众自主和议事水平的“自然成长”。例如,实践证明,培育五花八门和多姿多彩的社区社会组织,是一个好办法。现在,一些基层干部往往从消极层面解读社区社会组织,实际上,只要管理得当,由草根而生的社区社会组织作为比较懂行或睿智的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治,反而更有效,更有代表性,群众更满意。由此,基层政府也会尝到放手的甜头和轻松。有了以上社会氛围、共识、民主基础和组织等铺垫,街道办也好,居委会也好,都因在现代管理上“多余”或“落伍”而正常“退出历史舞台”,这岂不是更好?(时间:9月6日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