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还有多少隔着玻璃鉴定出来的文物
http://www.CRNTT.com   2011-09-13 14:53:24


 
  记得舒乙曾经撰文回忆过这样一件事:“老舍收藏过一只‘康熙年’的蓝花碗,还有一只赵树理赠送的品相极好的大桃瓶(后来知道它是一件仿制逼真的赝品)。郑振铎看了这些藏品后,评价说都是‘一堆破烂,归拢一起也值不了几个钱’,‘全该扔’。”以郑振铎在考古界的地位,以老舍在文学界的地位,再加上二人的交情,郑振铎只需说上两个字:“不错”。我们可以想象,老舍的这两件“藏品”足以成为“传世珍宝”。但是,郑振铎并没有如此违心的说话,在我看来,他有一颗对待文化和文物的良心。

  此时,史树青老人已经仙去,他在“24亿玉衣”中的作用究竟如何尚不而知,但其他专家的良心究竟何在我们是能猜出一二的。他们可以随意鉴定出这件“组装玉衣”价值24亿,那其他别的文物呢?

  也许有人说他们在当时那种场合可能是开玩笑,殊不知玩笑开多了是会当真的,甚至会成为一种习惯。

  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站长、研究员夏志说过:“在鉴定这个行当里,经常有人把新仿的工艺品当宝物,说明一些文物鉴定者的操守出了问题。这是利益使然。另外,有些人和拍卖公司、古玩收藏商人勾连,形成利益联盟。更有甚者,直接和盗掘古墓者串通一气,在坑蒙拐骗消费者的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在这样的环境中,博物馆馆藏的文物究竟有多少是隔着玻璃鉴定出来的呢?这可真不好说,因为真与假就在那几个人的一念之间。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人劝告一位学生不要去报考文物鉴定专业,理由是学习鉴定的时候可供研究的没几样真品,如果天天对着一堆赝品就会把自己的眼睛、手、嗅觉全部毁掉。原来还以为是笑话,现在感觉说这话的人是位智者。

  今天再把所有的文物重新鉴定一遍近似于天方夜谭,可我们不能不做一个最坏的打算:博物馆里还有多少隔着玻璃鉴定出来的文物!(时间:9月10日 来源:燕赵都市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